紡織機械工業發展進入國務院文件之后,實際也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既然列為國家支持的重點行業,必然要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確實對紡織機械工業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根據國務院文件規定的內容,有關部門設立了“重大紡織機械裝備”專項。這個專項有計劃、有重點、分期、分批從資金和政策方面,支持一些紡織機械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紡織機械產品的研發能力,提高紡織機械企業的工藝制造水平,以適應紡織工業發展的需求。
2007年,在“重大紡織機械裝備”專項中,針對棉紡織機械中的關鍵產品和滌綸短纖維、印染機械產品中的一些薄弱環節,通過企業申請,專家評審和部門平衡、上級批準的程序,共有10個企業得到了立項支持,總投資規模(包括中央給的撥款、企業自籌和企業貸款)共為9.8億元。
通過這批項目的實施,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棉紡成套設備形成了年產清梳聯合機160套、年產異性纖維分檢機180臺、年產棉精梳機700臺、年產單眼并條機350臺、年產多電機傳動的粗紗機360臺、年產帶自動落紗的集聚紡細紗機1000臺、年產細絡聯型自動絡筒機900臺的生產能力,并且建立了基礎研究實驗室,使我國棉紡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萬工科技集團的噴氣織機及控制系統的制造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廣東豐凱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超越”型劍桿織機和浙江泰坦紡織機械公司的TT828型劍桿織機的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產能也達到了計劃要求;鄭州紡織機械公司日產200噸的滌綸短纖維的成套設備以及江陰福達印染機械公司的平幅水洗機、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的印染設備和工藝技術都有了新的提高并實現了產業化。
2008年,在“重大紡織機械裝備”專項中,針對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針織機械和節能環保設備在制造中的關鍵技術和薄弱環節,國家有關部門分別對青紡機、鄭紡機、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大連合成纖維研究所等單位的針刺、水刺、熔噴、紡粘、復合紡粘以及造紙毛毯針刺聯合機等項目進行支持,適應了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的需求。
通過項目的實施,針織機械中的經編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高速經編機、常州八紡機有限公司的多軸向經編機、常州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的多軸向經編襯緯機、武進五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雙針床無縫內衣經編機、福建鑫港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多梳節(賈卡)經編機等新品的研發,適應了市場需求,實現了產業化。
在這一過程中,江蘇省常州市也逐步形成了我國經編機械的研發和生產基地。常州的經編機械研發生產基地可不是一天能夠形成的。我國經編機的生產開始于上海第七紡織機械廠,該廠當時生產Z303型經編機,后來以行政的辦法,轉由常德紡織機械廠生產,機型仍然是Z303型;改革開放初期,又以行政辦法,轉到常州武進紡織機械廠擴點生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當地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以及生產經編機的外企的移入,常州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發展成了經編機研發生產基地,F在,常州八紡機、武進五洋和潤源經編生產的多種高速經編機、雙軸向經編機、多軸向經編機,可以說是譽滿全球。
通過項目的實施,針織機械中的電腦橫機也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紅旗紡織機械公司以及浙江日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都加快了電腦橫機、無縫針織內衣機等新產品的研發進度,而且實現了產業化。
通過項目的實施,福建幾個沿海城市也形成了緯編機的研發生產基地,推動了我國緯編機的發展與提高。
目前,通過國家項目支持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項目的實施,針織機械的產品研發、生產和產業化水平都有了飛速的提升。多數經編機械生產企業年產量多達幾百臺,多數電腦橫機和圓緯機生產企業的年生產能力都在萬臺以上,為我國針織工業的發展以及針織機械產品的出口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2008年國家支持的項目中,一些生產高效、節能、環保設備以及為主機配套的專用基礎件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8年,得到國家支持的“重大紡織機械裝備”專項共有31個,總投資規模達到23.5億元,力度可真的不小。
2009年,國家對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繼續給予支持,針對關鍵紡織機械產品生產,在實現產業化中的薄弱環節繼續采取措施。2009年,得到國家支持的紡織機械工業投資立項共有31個項目,總投資規模為14.8億元。這些項目包括河北太行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的精梳機、石家莊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的特種織機、山東日發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噴氣織機以及福建、浙江有關公司的針織機械和一些旨在研發、提高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技術水平的項目。
在2007年~2009年的三年中,由國家立項支持紡織機械工業發展的投資達幾十億元,再加上省市和企業投資的話,規模就更大了。這些投資直接投入到紡織機械工業的重點企業,使這些重點紡織機械企業直接受益,也拉動了整個紡機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