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發動機、風力發電機組和高鐵等精密機械中,軸承的可靠性直接決定整個系統的壽命。M50鋼作為航空發動機軸承的核心材料,因其優異的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勞性能被廣泛應用。然而,高碳和合金元素含量導致其微觀結構中形成大量初生碳化物(primary carbides)。這些碳化物的尺寸、形態和分布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有的研究認為大尺寸碳化物能提升耐磨性,有的則指出細化碳化物才是改善性能的關鍵。
這種爭議源于傳統研究難以隔離碳化物與基體組織的相互影響。當通過鑄造鍛造(CastingandForging,CF)工藝制備M50鋼時,初生碳化物尺寸可達10微米,且呈帶狀聚集,同時基體組織也會隨之變化。因此,無法明確究竟是碳化物本身還是其他微觀結構因素主導了材料性能。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采用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PM)技術制備了無初生碳化物的M50鋼(PM-M50),并通過相同熱處理工藝使其基體組織與CF-M50保持一致,從而孤立出碳化物的單獨效應。
該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系統比較了兩種材料的力學性能、微觀結構、斷裂形貌和摩擦學行為。研究發現,PM-M50不僅顯著提升了材料的沖擊韌性,還大幅降低了磨損體積,揭示了初生碳化物對耐磨性的負面影響機制。
為開展本研究,團隊主要采用了幾項關鍵技術方法:一是熱等靜壓(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技術在1150°C、120MPa下處理M50鋼粉末以制備PM-M50試樣;二是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搭配能譜分析(SEM-EDS)和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對碳化物形貌、分布及基體取向進行表征;三是通過白光干涉儀和球-盤摩擦磨損試驗機(UMT tribometer)評估材料的摩擦系數和磨損體積;四是開展力學性能測試包括洛氏硬度、拉伸強度和沖擊試驗,并使用Image-Pro軟件統計碳化物尺寸分布。
研究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微觀結構特征:
CF-M50中存在大量鏈狀碳化物,*大尺寸達10μm,且呈明顯帶狀分布,能譜分析確認其為富鉬釩碳化物(Mo-V-enrichedcarbides)。而PM-M50微觀結構均勻,碳化物近球形,尺寸為1-2μm,均勻分布在馬氏體基體中。統計顯示,CF-M50碳化物平均尺寸約為2.55μm,平均面積6.13μm2,而PM-M50碳化物平均尺寸僅0.97μm,面積0.88μm2。
二、力學性能對比:
兩種材料硬度相當(約62HRC),但CF-M50拉伸強度較高(約2750MPa),PM-M50沖擊韌性較CF-M50提高27%。斷裂分析表明,CF-M50的拉伸和沖擊斷口呈現大量碳化物聚集區和微裂紋,表現為解理斷裂特征;而PM-M50斷口呈現韌窩形貌,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塑性變形能力。
三、摩擦學性能:
盡管兩種材料的摩擦系數(COF)相近(約0.69),但PM-M50的磨損體積比CF-M50低59%。白光干涉顯示CF-M50磨損軌跡更深更寬,深度約為PM-M50的1.8倍。CF-M50的磨損表面可見深犁溝和大尺寸剝落坑,而PM-M50則以淺犁溝和輕微氧化層為主。
四、磨損機制分析:
CF-M50的磨損主要源于初生碳化物在應力下的斷裂和脫落,形成剝落坑,脫落的碳化物碎片進一步作為磨料加劇三體磨損。PM-M50則因碳化物細小均勻,應力分布更均衡,主要磨損機制為輕微的磨粒磨損和氧化磨損。
討論部分指出,碳化物的尺寸和分布是影響M50鋼耐磨性的關鍵因素。粗大碳化物易成為裂紋源,在循環應力下導致界面剝離和材料剝落,而細小均勻的碳化物能提升基體的塑性變形能力,抑制裂紋擴展。粉末冶金工藝通過抑制顯微偏析和細化碳化物,顯著優化了材料的綜合性能。
該研究明確揭示了初生碳化物對M50鋼耐磨性的不利影響,并提出通過粉末冶金技術消除初生碳化物是提升軸承鋼性能的有效途徑。這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學術爭議,也為高性能軸承材料的工業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和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