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汽車市場走勢分化,豪華車市場實現高增長,自主品牌市場低迷,卡車需求較強。截至10月,共有84家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發布2017年三季報預告,其中凈利潤同比實現正增長的有48家,在已發布業績預告公司中所占比例為57.14%。這也是行業效益總體提升和持續分化的體現。
行業增速稍有恢復
2017年,汽車市場增長呈現較大的分化局面,以重卡為代表的投資和物資運輸類車型表現較強。1-9月累計汽車總銷量2022萬臺,累計增速4.8%;其中狹義乘用車銷量1673.1萬臺,累計增速3.6%,增速相對偏低。而中重卡表現持續超強,2017年1-9月累計銷量達104.49萬臺,累計增速61.3%,與挖掘機等形成同步高增長趨勢。汽車市場分化的主要原因是2017年投資力度保持較強水平,尤其是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在20%以上增速,加之公路治理超載帶來的汽車需求的劇烈變化,導致重卡車型需求暴增。
而乘用車市場受到樓市價格高漲帶來的社會資金擠壓的影響而表現偏弱,尤其是3-4月北京等城市的樓市價格暴漲的外溢效應導致中小城市的樓市形成恐慌性搶購, 2季度的中西部車市偏弱。3季度隨著政府調控力度的加大,東部地區樓市價格相對穩定,中西部的樓市搶購熱潮也逐步降溫,消費的穩定預期逐步恢復,對車市帶來一定的促進意義。
我在5月初時曾調低2017年零售增速到5%,當時也是抱有一些樂觀的期待的。考慮到目前的汽車市場增長是重卡超強、消費類乘用車持續偏弱,中小城市和縣鄉市場消費拉動不強的現象較明顯,因此自主品牌增長速度放緩,MPV類車型深度調整的形勢依舊嚴峻。
MPV劇烈下滑
前期乘用車市場的增長動力是消費升級,主要體現在連續5年以上的MPV與SUV高增長,但這種趨勢在2017年3季度有明顯變化。2017年1-9月車市零售增長的主要動力是SUV的較快增長,尤其是B級SUV和豪華車保持較好增長態勢。2017年MPV同比出現下滑現象,轎車市場的增長也沒有亮點。雖然今年經濟環境相對平穩,但車市消費仍有較強韌性,尤其是消費升級帶來的車市增長動力較強。
隨著市場熱點的變化,MPV與SUV的劇烈增速分化,導致相關主力企業的市場表現也劇烈分化,SUV類企業總體較強,而MPV占比高的企業表現很差。
德系日系表現突出,自主品牌表現偏弱
2017年德系和日系車受益消費升級和產品優勢表現較強。自主品牌增長壓力加大,但亮點突出。韓系受阻導致車市增長相對放緩,但通過更強的價格定位調整,銷量也有提升。預計4季度,由于購置稅的退出,會促進市場銷量有一定提升。
目前,車市增長的表現強弱分化,雖然在政策推動下車市有核心自主相對合資走強的趨勢,但主要還是產品周期的影響。
自主品牌近幾年快速崛起,尤其是在SUV市場取得巨大的成功,這是在合資品牌尚未有效滲透的市場的突破。不過,我調研發現,在主力市場中只要與合資品牌的價格相近,自主品牌就難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其心態還是認為自主的產品與合資有很大差距。
國際車企的世界競爭力相對穩定,國內市場合資品牌的強弱勢轉換主要是產品布局的跟進影響,雖然有類似一汽大眾品牌無SUV而走強的特例,但總體仍是合資車企市場表現的周期輪回走強。前期的法系、美系、韓系表現較強,近期的日系大幅走強,這樣的趨勢主要是企業產品周期與市場熱點轉換的切合,實現了合拍共振的效果。隨著渦輪增壓和SUV熱潮的發展,部分企業先行獲得一定的市場增量,隨后其他車企推出新品,導致輪動效應,但真正的產品突破并不明顯。因為大部分都是外觀的顏值改善,誰強誰弱的評價權在消費者,而且繼承性不強。
汽車經銷商集團效益改善
汽車4S店的規范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的,近期部分地區大力度的環保治理對汽車售后市場的規范提升有很大促進作用。隨著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很多地方大范圍查處汽車售后維修的環保污染問題,不規范的路邊店等面臨較大的環保壓力。作為售后維修體系高標準規范經營的4S店,則享受到了遵守環境法規的政策紅利,很多地方迎來了客戶的回流,甚至一些門店的停車位已經顯然不夠用了。
綜合看,隨著消費者對購車體驗要求的提升和國家對環保的嚴格把控,4S店的銷售服務和售后維修體系規范優勢明顯,未來的汽車品牌4S專賣店發展有更好的潛力。
四季度車市效益提升不容樂觀
乘用車市場有周期性*的指標意義。在經濟有壓力的時候,刺激車市促進經濟走穩, 2015年底和2016年車市快速增長的強持續性,根源正是在此。
在2016年1-9月市場走勢逐步走強,但今年4-6月開始有巨大壓力,4-6月批發零增長。3季度批發走勢稍有改善,增速回升到5%。從國家統計局數據看,目前汽車行業的應收賬款持續處于高位,2016年4季度的應收賬增長較強,2017年的應收賬進一步拉升有一定難度,企業也會更謹慎。
目前,車市低迷帶來的新品價格突破性調整力度較強,車市也面臨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傳統車依靠強力促銷實現增量難度較大,高端車型的年末增量彈性也變小,因此4季度市場不容樂觀。批發方面,從目前的完成率來看很多廠家難以完成全年的目標,鑒于明年市場預期不會很高,所以今年年底沒必要一味壓庫,而是應該盡早調整公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