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產銷兩旺位居五金行業龍頭地位
有趨勢表明,2007年的五金市場雖然各細分市場暗流涌動,但模具行業的產銷兩旺已經成為主流,乃至近幾年模具行業發展成為五金整個行業龍頭。
2006年對中國模具行業來說,可以說又是艷陽高照。從國內看,機械、汽車及電子信息產業等模具需求大戶的持續發展,是中國模具行業高速增長的*大助力;從國際看,一方面是我國中低端模具有著較強的競爭力,國際采購商到我國采購的比例逐年增大,另一方面工業發達國家模具生產向我國轉移進一步加快。因此,總體看來2006年我國模具行業產需兩旺,持續快速運行。雖然全年統計數據尚未出來,但預計模具年銷售額有望達到720億元,將會有18%以上的增長率。另據海關統計,模具出口全年達10.41億美元,增幅為41%以上。2007年我們也可以樂觀的預計,模具行業這種產銷兩旺的局面仍將延續。
一、行業集群生產進一步發展
產需兩旺的市場環境及良好的發展前景,使得許多企業家和投資者踴躍投資于我國的模具行業,其中外資和民營資本仍是主流,投資熱情普遍高漲,較大的技改項目和新建項目在2006年不斷涌現。由于集群生產具有方便協作、降低成本、擴大市場、利于交流及可享受較為優惠的政策特點,因此2006年這一生產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現在全國已有十來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模具城、模具園區、積聚生產基地等,正在建設、籌建或規劃的還有十多個。除集群生產之外,有些地方還在發展模具聯合體及虛擬制造。
二、企業品牌意識增強
由于模具的從屬性和對特殊用戶的依賴性,品牌在模具行業長期不被重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品牌效應已愈加重要,“經營品牌”已成為模具企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據了解,全國已有10個左右的省、市級馳名(著名)模具商標和品牌,個別企業已在申報全國*。隨著質量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對環保的重視,2006年又有一大批模具企業通過了ISO9000的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及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同時,2006年行業內又增加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包括*和省、市級,還有不少企業在2006年建立了模具技術中心或研發中心。
三、模具產品水平提高較快
隨著汽車工業去年以超過20%的增幅發展,進入汽車領域的模具企業和模具產品比上年有大幅增加。汽車企業也對模具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模具企業加緊改進,不斷提高水平。同時,由于模具出口大幅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模具水平的提升。2006年模具水平提高的主要表現有:大型級進模長度已超過3米,精密級進模已可與2000次/分高速沖床匹配;熱流道模具和氣輔模具有的已達國際水平;在CAD/CAM技術得到普及的同時,CAE技術應用越來越廣,CAD/CAE/CAM一體化技術得到發展,并取得較好成果;模具新結構、新品種、新工藝、新材料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專利數量增多。
模具行業產銷兩旺
另外,企業信息化建設受到重視,行業人才培訓工作取得成效等等這些因素都成為模具行業2007將成為五金龍頭的有利因素,但是在產業的高端市場方面,形勢仍然不容樂觀,行業面臨強大壓力。
我國模具行業經過2006年持續高速運行,模具生產總量和水平雖然都有較快提高,但仍舊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一方面模具大量進口,另一方面是競爭加劇,這就是“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綜合癥。模具行業高端市場面臨外資企業的強大壓力,中低端市場則是民企之間的劇烈競爭,有的已變成了互相壓價的無序競爭。此外,隨著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我國模具行業的結構正在不斷改善,但仍與市場要求尚有較大距離。
在行業發展總體樂觀的情況下,也還有許多必須克服的困難。例如:不斷攀升的能源、原材料和人力資源價格與模具產品價格難以上升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加深,企業利潤空間必將進一步被擠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技術進步步伐較慢與市場和用戶需求之間的矛盾仍舊突出;人才緊缺一時還難以解決;不少模具企業的體制和機制仍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等,都需要我們的行業、企業下大力氣解決。
電動工具行業應立足品牌發展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分行業是,我國的電動工具行業,由于2006年我國電工行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為電動工具的國內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因此2007年國內的電動工具優勢企業立足打造品牌。
2005年我國向16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電動工具產品,雖然所涉及的市場很廣,但市場的集中度很高。出口量居前10名的市場合計占我國出口總額的近75%。2006年歐、美發達國家成為出口的主要市場,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業內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基礎電工行業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優勢企業開始崛起。
此前20年,我們可以看做是電動工具的貼牌時代。而在2006年,據統計,全球電動工具進口額*大的兩個市場美國和德國,我國在這兩個市場占有率分別達55%及30%以上。他們從我國進口的電動工具均列該國*位。并且由于這些發達國家的國民愿意自己動手進行制作DIY的特點,決定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歐洲和美洲都將是我國電動工具出口的主要地區。那么在今后,中國電動工具產品應從原材料環節開始就綜合考慮安全、環保等方面的因素,電動工具行業要朝專業化、規模化和建立中國品牌的方向努力,使我國真正從一個電動工具出口大國轉變成出口強國、品牌強國。
鑒于五金行業人才特別是中*人才短缺嚴重,近年來各地辦學和培訓工作備受關注。學校、培訓點、企業三方面都在2006年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受到了良好效果,例如:中國模協的培訓點也從2005年的48個增加到目前的55個。為了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中外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強,例如:蘇州模協與新加坡有關方面的教育培訓合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中國模協也正與葡萄牙模協探討合作培訓事宜。國家有關部門也正針對五金行業人才急需的現狀,加緊研究開展五金機電人才遠程培訓事宜,五金機電類產品設計師也成為國家認可的一個新工種。同時,信息化特別是信息化管理,不但已被許多企業提到議事日程,而且得到了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國內外有關軟件同臺競技,二次開發富有成果,數據庫日漸豐富。通過信息化管理,五金行業的產品生產周期大為縮短,生產效率提高,企業效益增加。
隨著國家的重視,人才的培養以及信息化的應用和普及,我們有理由相信,2007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里,五金行業將取得長足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