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果斷調整了匯率。雖說調整只是時間問題,但此舉對經濟卻具有重大轉折意義。如今必須看到,中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依靠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而形成的*個經濟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
對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千差萬別。那些在中國國內采購零部件和原料,然后加工成成品出口的企業,其出口成本將全面上升。
相反,那些從日本等國進口零部件,在中國生產并且在中國銷售的經營者們,將享受到成本下降帶來的好處。
對那些在中國主要從事組裝的加工貿易型制造企業而言,升值的影響取決于勞務費用等發生于中國國內的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比率。
食品加工、紡織、日用品等行業因勞務費用占總成本的比重大,總成本將大幅度增加。而在電機和電子等行業,勞務費用只占總成本的2%至3%,所以升值帶來的影響不大。
一般觀點認為,這次“升值幅度小、影響也小”。但對中國擁有相對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升值卻可能產生集中性影響。
譬如紡織、日用品等產業的毛利潤率通常據說只有3%至7%,如果為維持出口競爭力而不把升值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價格上,那么,1/3甚至一半以上的利潤就將化為烏有。這是一個不小的影響。
一些商社人士用“冰山”形容這次人民幣升值。就是說:除了露出“水面”的小幅升值以外,今后還會發生什么,由于在“水面”下而無法預測。
向一籃子貨幣政策的轉變會對市價形成產生哪些影響?中國政府為了繼續把握貨幣政策的主導權而尚未明示的一些因素使外資企業難以作出經營判斷。
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除了貨幣升值以外,中國還存在著許多將造成成本上升的因素,如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和電力嚴重短缺地區電費上漲趨勢。
在毛利潤率低下的產業,中國作為低成本出口生產基地的時期即將結束。能否在信息通信、汽車、生物工程、超精密技術、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產業重新吸引外國投資并扶植中國自有企業,將是中國能否進入第二個經濟高速增長期的關鍵。
作為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的規模目前持續擴大,仍在給日本企業提供機會。然而,為了保持競爭力,日本企業還需要采取新措施,譬如可在越南或緬甸生產商品和零部件,然后運入中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規定,對7000個品種的工礦業產品實施關稅下調政策,且在調整匯率政策的前一天、即7月20日開始實施,其意義重大。
能看到人民幣升值所顯示的時代轉換特點,就能比其他企業先行一步策劃新的經營方針。對企業而言,這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