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色裝備制造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但整體實力仍然很弱。但筆者認為,我國有色裝備市場的發展是喜憂參半。
一是有色加工裝備的大型成臺套
供應能力弱。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國家就已經把有色工業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從冶金分離出來,但相關部門和裝備企業沒有意識到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都沒有重視有色行業,認為有色行業一年的產量也就幾百萬噸。而黑色一年有幾億噸。顯然,黑色裝備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黑色金屬領域。致使有色裝備制造一直未形成強勢。
二是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國家宏觀調控減緩了裝備需求,加之加入WTO后對關稅的減免即將生效,外國裝備企業在國內會日益活躍,以及市場缺乏對國內裝備企業的保護意識,今后國內的業務承接更加趨難。
三是企業改制可能影響到生產。2005年是企業"主輔分離、主業改制"的重要年份,而裝備企業又因負擔較重,情況較復雜,使企業難以達到預期利益。
四是有色裝備制造業應該具有發展的空間。由于國內有色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過去20年中引進的裝備正迎來新一輪換代升級高峰,全球制造業為降低成本或更好地占領我國龐大的市場正試圖把生產環節向我國轉移,這些都直接刺激了裝備需求。
五是國內有色企業通過近20多年的進口設備使用,已逐步消化吸收了引進備件,甚至設備整機;并且國內有色專業裝備企業,已逐漸有單臺或配套設備出口。
筆者認為,有色裝備制造業應該抓住時機,把市場做大做強。一是建議有色行業協會出面協調市場合作關系,多創造有色加工企業與有色裝備企業群體交流的機會,否則,無序的自由競爭,將極有可能讓過去20年中黑色裝備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的局面重演。其次是希望強化裝備行業協會的作用,有組織地讓政府經常了解企業的心聲,爭取扶持政策;有組織地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裝備市場。可以通過礦業承包、建廠等帶動裝備輸出;有組織地實現跨行業企業的合作與強強聯盟,以應對跨國公司從土建到投產的所謂"交鑰匙"的工程總承包。第三是建立有利于振興有色裝備業的新體制、新機制,加快國有裝備企業改革、改組、改造。要打破行業、條塊分割,促進科研與生產、應用與制造的緊密結合。第四是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吸引培養研發人才,提高裝備制造業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第五是擴大對外開放,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有色裝備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