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錫、銻、銦、鉬、稀土等稀有金屬作為關系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具有獨特的性能和作用,是制造業、原子能、航空航天、半導體、特種鋼、耐熱合金及*武器等所必需的原材料。目前我國稀有金屬資源大國的優勢地位正在喪失,必須從戰略上調整有色金屬發展思路。
我國喪失稀有金屬大國優勢地位 我國是稀有金屬生產大國,不論是資源儲量、產量、出口量,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市場重要的生產者和供應者。近年來,隨著有色金屬價格的上漲,我國稀有金屬出口量呈上升趨勢。據海關統計,2005年我國稀有金屬及制品出口近100多種,累計出口額為40.69億美元。目前,我國稀有金屬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資源保有儲量不斷下降,在世界所占比重越來越低。由此造成的我國稀有金屬的產量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亂采亂挖、儲量銳減的現象日益突出。以稀土為例,我國稀土累計探明工業儲量居世界首位,前些年稀土價格比較高,致使有些地方無證開采、越界開采和亂采濫挖現象十分嚴重,已使這一優勢資源正在“縮水”。世界稀土資源量超過2.45億噸,我國保有資源量9100萬噸,占27%。而目前我國保存較好的稀土探明工業儲量僅剩2700萬噸左右,按人均計算我國已是稀土資源貧乏國家。其他稀有金屬品種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二是我國一些稀有金屬品種,已經從世界出口大國變為進口大國。2005年,我國另一個優勢品種——錫也成為凈進口國。近幾年來,我國錫產量占世界產量的1/3左右,2003-2005年錫產量分別為10047、108000和117000噸,但是需求卻明顯大于產量增長。據統計,2003-2005年我國錫消費量分別為90388、1070501、135510噸。與2003年凈出口9659噸相比,2005年我國錫凈進口量已經達到22510噸。電子行業向中國的快速轉移,是導致中國錫消費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鋅從凈出口國到凈進口國 我國付出高昂代價 從2004年開始,我國鋅從凈出口變為凈進口。2001-2003年我國精鋅出口量分別為541963、472769、451028噸,2004年和2005年我國凈進口15296噸和269000噸。2001年-2003年我國精鋅共出口1465760噸,出口額125628萬美元。而由于價格的高漲,2006年1-9月份我國進口精鋅238960噸,只占2001-2003年這3年出口總量1465760噸的16.3%,但是進口額64495萬美元,相當于這3年的出口額的51.3%。2001年-2003年我國精鋅平均出口價格為857美元/噸,2006年1-9月份我國平均進口價格為2697美元/噸。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賣出去以后,然后再用3倍的價格給買回來。
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當我們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大量購買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付出高額的代價。造成這方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定位不夠,沒有充分考慮到國內市場的需求,一味的擴大冶煉規模,把占領海外市場作為主要發展戰略。當我們國家真正需要的時候,國內產量已經難以滿足了,導致不得不高價從海外進口。這一進一出造成的巨大的損失,不得不讓我們對我國有色行業的發展戰略和定位重新審思。
在從我國另一個優勢品種鎢來看:我國是鎢資源儲量、冶煉、生產*大國。但是由于多年的開采和出口,我國鎢現狀極不樂觀。2005年我國鎢精礦生產高達73403噸,消耗10萬噸的三氧化鎢儲量。從我國鎢資源分析看出,在全國578.6萬噸資源儲量中,現在有較好利用的基礎儲量為139萬噸。按照目前消耗儲量10萬噸計算,規模開采只能維持14年,即使按照資源儲量計算,目前正在生產的鎢礦區按照目前生產量靜態規模生產*多維持22年。雖然我國對鎢出口實施總量控制和配額管理,但是鎢品出口量一直呈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鎢品出口量33806.2萬噸,較2001年的26416.4增加了7390.8噸。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國鎢消費量正在快速增長。2005年國內需求鎢金屬量為2.23萬噸,比2004年的2萬噸增長了11.5%。而2002年我國需求量才只有1.3萬噸。照這個發展速度,不出10年,我國鎢的需求就會達到現有生產水平。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鎢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
我國稀有金屬資源豐富,但由于大量出口,到2020年,許多稀有金屬資源將所剩無幾。到那個時候,價格將是現在的多少倍?誰能滿足中國的需求呢?即便是我們有錢,又到那里去買呢?
我國有色金屬發展思路必須改變 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發展,必須未雨綢繆,不能總以出口初級產品為目標,把目光盯在眼前利益上,而應以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的角度來謀劃,否則我們將會為未來付出慘重的代價。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稀有金屬的需求速度將超過GNP的增長速度。建議我國稀有金屬的發展方向是:應該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不能作為走向國際市場的競爭品種。加強資源保護力度,把稀有金屬列為完全禁止出口類商品。
本著保護我國優勢資源的目的,國家近幾年加大了對鎢錫銻、稀土等稀有金屬的治理力度,從政策、稅收、出口關稅調整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7部委《關于加強鎢錫銻行業管理的意見》,依法開展了鎢錫銻行業整頓;另一方面,國家在去年和今年先后調整了出口退稅政策,把這些品種的出口退稅逐步減到零,并且增加或提高了出口關稅。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治理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根治,表現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冶煉能力在逐年遞增,與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總量控制原則”背道而馳,一些產品的出口仍舊有增無減。我們認為,為了從根本上遏制這種狀況繼續發展,國家應盡快出臺措施,把全部稀有金屬及其絕大部分制品列為完全禁止出口商品,即使出口的高附加值產品國家也要課以重稅,否則無法根本改變目前這種大量出口的狀況。同時,國家應加大對稀有金屬的儲備力度,把原本用于出口的儲備下來,在將來國內緊缺的時候拿出來使用。
其次,我國稀有金屬的發展方向,應從擴大冶煉規模轉變到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上來。雖然我國是資源和生產大國,但不是生產強國。以鎢為例,由于我國目前只出口初級產品,同時大量的*產品需要進口,導致進口價遠遠高于出口價。2005年我國進口鎢絲價格為183042美元/噸鎢,出口價格為44547.9美元/噸鎢,進口價格是出口價格的4.1倍!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嚴格控制開采、冶煉和加工規模。同時,參議國家組建大的稀有金屬集團,發揮技術優勢,盡快的把稀有金屬深加工發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