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已發生了顛覆,軀干與以前差不多,但從心臟到神經系統都做了重大變革。
一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離不開研發、動力、配套等多個環節。
作為汽車制造重鎮,重慶坐擁多年傳統汽車發展留下的基礎、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在這些環節的多個板塊上,正在加速奔跑:“本地造”零部件企業率先轉向。
當前,重慶正錨定萬億級目標,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今年5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渝西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年)》。
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大足區、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榮昌區等渝西地區,是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頂梁柱”。
以璧山來看,將優先發展動力電池、電驅、電轉向、電制動、底盤等總成,形成千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
補鏈
打通新能源關鍵路徑打通新能源關鍵路徑
“傳統汽車好不好,要看‘三大件’。新能源汽車好不好,要看‘大三電’。”這句行業人士熟悉的順口溜,很好地闡釋了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在發展核心配套能力上的區別。
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和配套企業,大多從傳統燃油車轉型而來,龐大的體量和超長的供應鏈,要轉身新能源,其難度顯而易見。
電池無疑是其中*關鍵的核心,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
位于璧山區的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下稱弗迪鋰電池)于2020年初投產,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首發地,也是全國*大“刀片電池”生產基地。“刀片電池”因長度長、厚度薄得名,其空間利用率比傳統電池提升50%。
配料、涂布、輥壓、疊片、裝配……在這里,每6秒鐘就有一塊刀片電池下線。車間內,擁有近百臺工業機器人,14條生產線智能化程度高達95%。
“這個工廠,讓重慶動力電池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重慶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重慶雖然布局新能源產業多年,也在積極完善全產業鏈,但此前一直缺乏動力電池的企業。重慶弗迪電池工廠的落戶投用,填補了這個*。
目前,全重慶產出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有70%是“璧山造”。
隨著近年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贛鋒新型鋰電池科技產業園,吉利科技、孚能科技聯合在涪陵投資的12億瓦時動力電池項目,太藍新能源的半固態鋰電池項目等相繼來渝投資、擴容。
在被譽為21世紀*能源氫能方面,坐擁優勢的重慶同樣不會放過這樣的黃金機遇。目前重慶已集聚了德國博世、國鴻氫能、明天氫能、德燃動力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企業,形成較強的本地配套能力。
根據規劃,三電方面,到2023年,重慶將集聚國內外知名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5家、電機企業5家、電控企業5家。動力電池年生產能力達80億瓦時,電機、電控年生產能力達100萬套,三電系統本地化配套率超過50%。
強鏈
傳統優勢配套加速“轉向”
在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過程中,傳統優勢產業加速轉型。
作為一家生產銷售汽車轉向器總成及轉向器核心零部件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慶龍潤汽車轉向器有限公司(下稱“龍潤轉向”)起初僅為傳統燃油車生產轉向器總成的企業,近年來,隨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其在電動轉向控制領域取得了200多件專利授權,生產的電動助力轉向系統被廣泛配套于深藍SL03、比亞迪宋DMi、秦DMi等國內主流新能源車型。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程杰介紹,順應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瞄準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等領域,不斷進行新產品研發和生產布局,先后研發出近百款適用于新能源汽車的轉向系統,獲得了眾多國內品牌整車制造廠商的訂單。例如,今年新推出的無刷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憑借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性能和安全性提高,投放市場1個月,銷量就超過2萬臺。
今年上半年發展“成績單”,該公司汽車轉向器總成銷售量140萬臺套,同比增長約30%;實現產值8.5億元,同比增長約25%。
“這些增量很大程度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程杰稱,目前,汽車轉向系統的主流是電動助力轉向系統,但基于智能駕駛的升級,未來需求更大的是占用空間更少、安全性更高的線控轉向系統。龍潤轉向正逐步向智能駕駛領域的系統集成產品布局發展。“今年智博會,我們就將展出*新的線控轉向系統,該系統將進一步改善駕駛特性,增強操縱性,改善駕駛路感。”程杰介紹,該系統可實現靜默轉向,針對L3級無人駕駛,可實現在自動駕駛時上端方向盤靜止,而下端轉向機構自動轉向。
與此同時,龍潤轉向投資2億元建設了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檢測中心也已正式投用。占地2700平方米的檢測中心里設置了功能性能、疲勞耐久、電性能、靜音室等多個實驗區。
龍潤轉向僅僅是重慶大象“轉身”的一個縮影。重慶擁有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如今紛紛加速布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可以說,他們的成功轉型,將讓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換道超車”有了高效“引擎”。
前瞻
儲備前沿技術“*”發展
目前國內汽車產品與技術迭代、產業鏈重構、商業模式和組織變革的速度遠遠超出預估。隨著行業全面告別高增速時代,市場將呈現長期激烈競爭態勢。想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超車”,不能只靠“單打獨斗”。
7月28日,在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青山工業)的智能化新能源電驅生產車間,工業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工作,AGV小車不時在記者身邊穿行,一臺臺新能源車變速器在生產線上誕生。5G+工業互聯網的運用,讓車間告別了過去那種機械轟鳴不斷、工人手忙腳亂的畫面。
作為一家有58年機械制造功底的企業,青山工業從傳統變速器到電驅動,一直緊隨產業升級浪潮。
2020年8月,其自制的液壓模塊在國產汽車上實現了量產,并降低30%以上成本。青山工業成為國內*家自主擁有這項技術的企業,打破了“壟斷”。
如今,青山工業圍繞前瞻技術發力,通過創新賦能,在新能源“賽道”上突飛猛進。
“我們目前可以說是三電領域布局*全的企業,無論是混合動力還是電動總成,基本上都可以覆蓋從A0級車到C級車的產品線。”青山工業總經理助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傳動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海兵稱,公司新能源專利占比65.83%。完成企業標準發布176項,新增電氣化領域標準12項。目前,青山工業成功開發出新一代驅動電機,其高壓、油冷、扁線電機,峰值功率、峰值扭矩、峰值轉速等各項指標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這款新一代驅動電機已搭載在多款主流新能源車型上。
3年,青山工業的新能源產品占比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21年銷量占比14.61%,2022年銷量占比29.5%,2023年上半年,銷量占比28.02%。
“今年我們的新能源產品收入力爭達到30億元,預計占比35.7%。”王海兵說。
居安思危、順勢而為,是青山工業能大步向前的秘訣。
王海兵稱,青山工業每年將投入銷售收入的5%在研發上,布局下一代核心技術,進行包括未來3~5年,甚至5~10年的前瞻技術儲備。
同時,青山工業通過聯合開發模式,與長安汽車、華為等企業,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在這種聯合開發模式下,各自優勢都得到充分發揮,開發速度是“各自為政”的兩倍以上。
此外,在轉型過程中,青山工業的供應商數量快速增長,近年來新增的100多家供應商,幾乎全部是電子、傳感器、芯片企業。“僅是璧山區,我們一年的采購金額就達30億元。”王海兵稱。
在王海兵看來,人才*重要,除了高薪引進,青山工業還通過校企聯合、項目引智、高端引才、項目實訓等方式,快速構建起自己的電動化高端人才體系,吸引了40多名相關領域的博士加入,從而快速構建起“GI-Drive”電氣化平臺架構,開展混合動力、增程式和多合一電驅動產品研發。
在重慶,如青山工業這樣,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跑在“新汽車”賽道上的企業還有很多。
按規劃,璧山在內的渝西地區的8個區縣,將按各自側重發力,到2027年,渝西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實現倍增,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達到1000家,產值達到4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