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動車研究項目,希望找到與之合作的企業為其設計齒輪,而一些齒輪企業卻望而卻步,甚至直接回絕說“不會”,聽起來頗有些尷尬意味!叭舨惶岣咦灾髟O計能力,齒輪大國難為齒輪強國!睒I內人士這樣評價。
那么,中國齒輪行業自主設計能力弱在哪兒?為什么弱?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齒輪專業協會副會長王聲堂。
《中國汽車報》:中國齒輪行業整體自主設計能力弱,是業內的共識。那么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王聲堂:與整車相比,中國的零部件產業更缺乏發展戰略。細化到齒輪行業,雖然從工廠數量和人員數量上講,中國是齒輪制造大國,但還稱不上是制造強國。我們的產品在技術水準和質量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部分連國際二流水平都稱不上。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主設計能力弱。尤其是汽車自動變速器,是我們目前*弱的地方。
從過去一段時間開始,為縮短距離,我們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與國外公司進行合資合作,希望借此學習、引進先進技術與管理來提升自己。但是,引進來后是否研究、消化、吸收呢?可能有不少企業對此不感興趣。尤其是國有企業,一些企業的領導者出于經濟效益、“政績”的考慮,成為短期利益的追逐者。畢竟,搞研究至少得好幾年,想要盡快出成果也不容易。近年來這種觀念有一定改變,但自主開發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為對企業整體考核的標準,“口號”有了,措施還不夠。動力不足,何來提高自主設計能力?
《中國汽車報》: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可能在自主設計方面有一定難度。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王聲堂:提高自主設計能力難,有體制方面的原因,但是很大方面取決于自己。
過去不少企業的設計重點,僅僅放在引進別人的圖紙后,按照圖紙要求對生產和加工工藝作出改進,制造出符合圖紙要求的產品。真正的設計是要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實驗和研究,開發出新一代的甚至比引進產品水平更高的產品來。但是目前具有這種能力的企業太少。而有能力的企業水平也是參差不齊。于是,對于一些企業來說,離開了別人的圖紙就什么都生產不出來了。
對于齒輪設計來說,關鍵在于實驗和數據積累。一方面是基礎實驗數據的積累,一方面是工藝數據積累,再有就是使用數據的積累,例如道路試驗、高低溫測試、小批或中批使用實驗等。但很多企業都不愿做這種工作。
常常聽說某某齒輪生產企業耗巨資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但是,再先進的設備,自己的設計能力不提高,產品技術水平終究難以提升。有的企業說,試驗需要大量設備投入,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合理利用資源,認證一批齒輪行業實驗室,設立共用實驗臺。我們還可以組織高校、研究所對基礎標準、設計方法、檢測方法進行聯合研究。
《中國汽車報》:提高設計能力,必須要有相應的專業人才。在培養齒輪設計人才方面,我們的情況是怎樣的?
王聲堂:總體上說,國內齒輪行業缺乏*的設計人才。對于畢業生來說,不管是碩士、博士,如果沒有多年積累,很難快速投入工作,F在很多學生不愿深入工廠,到一線去工作,這也讓企業很為難。
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整體對實驗和數據積累不重視,齒輪設計人才的培養也缺乏整體環境。目前很多企業還是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培訓、交流及專業*技工的評聘競賽考核機制。這也與企業管理密切相關。管理是否到位,有時候直接決定了企業形象和產品水平。
《中國汽車報》:您認為,加速提高齒輪行業設計能力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王聲堂:三個根本性的問題:政策、資金和組織。我想這也是整個零部件行業面臨“一盤散沙”局面所要解決的問題。
細化到齒輪行業,我認為,提高齒輪整體自主設計能力還需要總成企業的牽頭,形成一個具備制造能力和設計試驗能力的產業鏈。齒輪企業根據總成設計的要求進行自己的可靠性實驗與工藝實驗。與此同時,齒輪企業自己要形成實驗和數據積累的機制。
另外,要明白先進設備不是*的,更重要是要學習別人的先進工藝和精益的生產管理方式。同時加強對設計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