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高新司主辦的“2005全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工作會議”在貴陽召開。43個由科技部批準成立的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在貴陽接受“體檢”,總結、交流6年來全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會議希望通過對每個基地的考評,分析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促進我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再上新臺階。會上,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戴國強還重點通報了科技部“十一五”期間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建設的發展思路,即“整體規劃、平臺先行、資源整合、協調發展、苦練內功”。
“九五”末期,為推動材料領域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部高新司于1999年在湖南批準成立全國*個材料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地后,相繼建立了江陰、寧波、鄂爾多斯等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2002年,在啟動“西部新材料科技行動計劃”后,高新司根據西部各省材料產業的特色和優勢,有選擇、有計劃地建立了一批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從而形成了產業化基地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統籌發展的格局。
“十五”期間,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建設與發展工作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迄今為止,高新司在全國 20多個省市建立了43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工作已成為地方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對推動我國材料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是科技部與地方加強科技互動和促進材料產業化的有效形式。
戴國強告訴記者,我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在空間布局上基本上兼顧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43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的具體分布情況是:東部地區9個,中部地區8個,西部地區16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6個,東北地區4個。43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中約有1/3的基地依托地方礦產資源優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而東部地區的基地則主要依靠市場、技術與人才等要素。
在產業特色上,基本覆蓋了我國材料產業的優勢領域。43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中,綜合性基地18個,這類基地多以3種以上材料產業作為發展領域,涉及行業包括鋼鐵、化工、紡織、輕工、建材等;專業性基地25個,以1~2種材料產業作為發展領域,主要包括鎂合金、半導體照明、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稀土材料等。
在經濟總量上,各個基地工業總產值差異較大,而且表現出很強的地域特性,基地工業總產值與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成正比關系。基地經濟規模可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年工業總產值(或銷售收入)在100億元左右,以長三角、珠三角中心地區和中部發達城市為代表,如佛山建筑衛生陶瓷基地、寧波新材料基地、湖南新材料基地等;二是20億~60億元之間,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周邊地區為主,如馬鞍山新材料基地等;三是20億元以下,主要分布在內陸地區。
在發展速度上,各個基地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高,都在10%以上,部分基地在20%~30%,個別基地達到了40%~50%,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6 年來,我國材料特色產業以基地和基地骨干企業為載體,凝聚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如大連半導體照明基地核心企業——大連路明科技集團,一方面通過承擔國家 “863”計劃、國家火炬計劃等項目凝聚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另一方面還通過收購美國AXT光電子公司全套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引進原班技術及管理團隊,實現了產品高端切入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人才的雙豐收。以基地為載體,促進了科技成果在基地內轉化及產業化。如馬鞍山新材料基地緊密跟蹤國家“863”計劃成果,與清華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積極推動高校“863”科技成果在基地內產業化,鼓勵地方企業與高校進行項目合作開發。通過平臺建設、攻克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推動基地技術創新。如貴陽新材料基地依托“貴州省工程復合材料中心”和“貴州省納米材料工程中心”兩個省級工程中心成立了“國家復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通用塑料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環境友好化聯合相關企業進行攻關,已獲*新產品2項,申請發明專利4項,孵化轉移成果11項。
戴國強說,雖然目前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從全國的面上看發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現在:部分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發展思路不清,缺乏基地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與統籌規劃,基地公共平臺建設滯后等。
為幫助滯后基地找出改革方案,在3天的會議中,43個全國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將分別向專家評審組報告基地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然后由專家組給予公平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