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青海金瑞礦業(600714)采訪時看到,這個曾經靠鐵合金主業取得良好業績的上市公司,目前正處在困難時期。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鐵合金業務經營狀況不好,而新上的碳酸鍶項目還處于試生產階段,公司已經對2005年業績預虧 。
同樣曾被歸到鐵合金類的上市公司還有四川峨鐵(600674)。早在2004年,四川峨鐵就已將全部鐵合金資產與電力資產進行了置換,搖身一變成為川投能源。“告別”鐵合金后的川投能源,利潤穩定增長,過上了“幸福生活”。
上述兩家涉足鐵合金業的上市公司的經歷,折射出我國整個鐵合金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十一五”開局之年,決策部門再次對鐵合金行業舉起結構調整之劍。 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近日聯合發出通知,要求推進鐵合金行業加快結構調整,鐵合金生產能力要與市場需求基本相適應,2010年生產能力控制在1700萬噸左右,比2005年減少25%。
把脈四大問題
“我國鐵合金行業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四個方面:產能過剩、工藝落后、污染嚴重、集中度低。”北京證券研究員徐杰對記者說,這四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都足以使整個產業裹足不前。
七部委發出的文件透露,我國鐵合金行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僅48%,產能嚴重過剩。據介紹,我國現有鐵合金生產企業1570家,生產能力達2213萬噸,而2005年國內鐵合金消費量僅930萬噸。
工藝裝備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也是鐵合金行業必須下大力整頓的一個重要因素。現有電爐生產能力中,符合新建項目準入條件的25000千伏安及以上電爐生產能力僅占4.1%。同時,據初步統計,目前鐵合金企業環保達標的僅占31%,污染限期治理整改任務非常繁重。
產業集中度較低,使整個行業一直在較低水平徘徊。目前,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上的企業只有28戶,合計生產能力470萬噸,僅占總生產能力的兩成;而生產能力在1萬噸以下的小企業卻多達787戶。
徐杰表示,正是由于我國鐵合金行業集中度很低,經營規模普遍較小,使得該行業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屈指可數。在證券市場建立早期,曾有四川峨鐵、山川股份(600714、現金瑞礦業)等鐵合金企業上市,但因為經營境況不佳,經營業績下降,融資能力喪失,鐵合金業務先后被重組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