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滿足于我國目前做出的讓步,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將于近日針對“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機制(實指《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聯合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再次提出投訴。
在汽車零部件關稅方面,中國和歐盟都已經做出了某些讓步,但是中方目前所做的讓步離歐盟的目標仍然比較遠。歐盟希望中國進一步降低汽車零部件關稅,使雙方在中國汽車市場上能夠實現雙贏。
據了解,雖然在今年7月1日起,我國進口小轎車的關稅已降至25%,但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僅為10%,兩者稅率差15%。所以,對國外廠家來說,以零部件的名義進口可以節約不少成本,但對我國來說卻意味著高額關稅的流失。
去年4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后效果明顯,一些外資車商特別是*豪華車商,如上海通用兩款凱迪拉克和榮御、北京奔馳的大切諾基在國產一段時間后,因為無法達到60%的國產化率,達不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紛紛于今年早些時候取消了國產的計劃,重新改為進口。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歐洲、美國等跨國車企的利益。
因此,從去年底開始,歐盟、美國稱《辦法》變相規定了零部件國產化的比例,違反了WTO的規定,并于今年3月向WTO提出了初步投訴。之后,幾方就此問題進行了談判,但是一直都沒有達成共識。今年7月,海關總署和商務部均在網站掛出公告,稱原定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有關整車特征的進口價格百分比界定標準以及有關汽車總成(系統)特征的A、B類關鍵件的區分標準”推遲兩年實施。這一公告,標志著中國在此次事件中作出了讓步,但現在看來,歐美等方似乎并沒有領情。
如果歐盟、美國提出訴訟,我國將會積極應對。與此同時,雖然奔馳、寶馬等豪華車企十分關注此次訴訟,但這些公司都紛紛表示,加快國產化率的計劃不會改變。
即使對方投訴到WTO,從投訴到裁決需要兩年的時間,所以中國完全有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