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鋰”的前身——江西鋰廠是省屬國有企業,因嚴重資不抵債,于2001年11月被迫全面停產。2004年,江西鋰廠劃轉分宜縣管理。面對一個即將垮掉的“巨人”,分宜縣政府積極對外招商,大刀闊斧完成企業改制和破產。2005年12月,四川尼科國潤新材料有限公司以1000萬元收購江西鋰廠,成立江鋰科技有限公司。
絕處逢生勇者勝。近年來,江鋰公司視技術進步為生存之道,堅持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對有限資源采用*技術“吃干榨盡”、“點土成鎳”、“化渣成鎂”,在世界上*突破了紅土鎳礦資源綜合回收、無廢水廢渣全循環利用技術難題,實現了資源全循環利用。
“公司已形成了年產1萬噸鋰鹽、3萬噸電解鎳、60萬噸硫酸、18兆瓦硫酸余熱發電、20萬噸鐵精粉的生產能力。”江鋰公司總工張芃自信地向記者介紹,公司現在是全球*紅土鎳鎂硅鐵綜合利用示范工廠、全球*大的紅土鎳礦濕法冶煉電解鎳產業基地,是全國*大鋰鹽生產供應商、第二大電解鎳生產供應商。“公司現為江西省‘十百千億工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鋰基材料工程中心。”
科技創新:循環經濟“鏈”出綠色發展路
之前,江鋰公司只打算改造廠里原有鋰鹽生產線。隨著公司的發展,江鋰公司陸續把觸角伸向了電解鎳、電解鋅等各個領域。通過科技創新,實施紅土鎳鎂硅鐵綜合循環利用項目,形成了鎳、鋰、硫酸等產業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相結合的創新型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工業廢渣、廢氣、廢水零排放,走出了一條綠色化工發展之路。
江鋰公司是全球*大的紅土鎳礦濕法提鎳企業,以紅土鎳礦濕法生產電解鎳,但每生產1噸鎳,就會產生60噸廢渣。張芃說,通過科技攻關,他們研發出了從電解鎳工業廢渣中提取活性二氧化硅與再生鐵精粉的技術,使廢渣變成了寶。
在該公司,記者看到,五層防滲膜把一個容量達55萬立方米的蓄水池與土壤完全隔離,池水清澈見底。“排放到這里的水經過10多道工序沉淀處理已完全達標,水可以用來養魚。”張芃說。排放到這里的水經處理后進入廠區循環使用,確保工業廢水零排放,每年還可減少水資源消耗672萬噸。此外,公司還利用生產硫酸和鋰鹽過程中產生的余熱資源進行余熱發電,目前裝機容量達1.2萬千瓦,每年增效上千萬元。
張芃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先后投資20多億元,對鋰鹽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新建電解鎳、硫酸、鎳帶鎳絲生產線等項目,通過科技創新,把公司在冶煉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吃干榨盡”,變廢為寶。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由現在的萬元產值0.473噸標煤,到“十二五”末將下降30%,達到萬元產值0.331噸標煤。
未來發展:打造千億新材料產業“航母”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球*大的紅土鎳礦濕法提鎳企業,江鋰公司正加快投資建設江鋰新材料產業園。產業園占地面積3500畝,總投資280億元,新上“四大工程”建設項目,即10萬噸電解鎳、6萬噸鎳帶鎳絲、3萬噸鋰鹽、500萬噸CCD鐵粉。建成達產后,主營業務收入1080億元,稅金55億元。
“千億江鋰”何時實現?江鋰公司給出的答案是:2015年。
有理由相信,隨著“千億江鋰”的實現,江鋰公司將成為國內僅居甘肅“金川集團”之后的“鎳”界精英,成為江西新材料產業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