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是支撐先進制造業的“底盤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具發展潛力的高技術產業。今年以來,龍灣區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涌現新材料領域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全區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37.58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17.1%,居全市*。
科技創新 搶灘占先
“我們與光伏行業領軍企業攜手,抓住產業化浪潮的機遇,提供金屬化漿料。這種漿料如同新能源電池的‘血管’,能夠儲存和釋放更多電量;二次激光燒結漿料已在通威、晶澳、一道、正泰等行業巨頭實現大規模應用……”浙江光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光達)負責人王中男,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坦率地說,這幾年,他們企業專注于光伏組件核心電子漿料的研發與創新。目前,企業新產品已在國內市場占據10%的份額,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勢頭強勁。
數據是衡量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幫助產品洞察市場、優化體驗、*終贏得用戶認可的關鍵基礎。在浙江光達,記者見證了科技研發的強大實力。企業的研發人員占比高達40%,擁有27項授權專利,電子漿料年產能高達600噸。走進車間,多條機器人作業線緊張而有序地運轉著,員工們身著無菌服,專注地操控著設備。王中男堅信,浙江光達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科技研發,優質的產品往往能輕松贏得市場。
“我們從率先踏入新能源關鍵輔材市場,到填補國內技術*,實現國產化替代,我們每一步都彰顯了企業的實力與決心。”在王中男的帶領下,浙江光達不僅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更在產品研發與生產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企業研發的產品廣泛用于太陽能電池、電子元器件、航天軍工、汽車制造、物聯網、通訊技術以及芯片封裝等多個領域,展現了銀漿產品一體化的研發生產實力。浙江光達自主研發生產的銀粉、玻璃粉、有機載體三大核心原料,迅速崛起為國內*的材料自主研發生產型漿料供應商。
王中男深知,企業的向上發展源于對核心原料的深入研發與突破。他帶領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發團隊,聚焦三大核心主材的自主研發,構建起高端原料的技術壁壘,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通過精細觀察和深入研究不同原料的性能特點,企業構建了大數據庫模型,為快速研發、滿足客戶個性化、高品質和快速迭代需求的產品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漿料行業的佼佼者,浙江光達率先實現了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引進了國際*的生產檢測設備,確保了材料的精準分析。同時,浙江光達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使得專家數量在溫州企業中名列前茅。因此,浙江光達榮獲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專精特新企業”等多項殊榮,并承擔了省計劃項目,充分展現了其在行業內的領導地位和研發實力。
智能生產 提質增效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企業生產車間環境不是很好,特別是噪音、粉塵污染,是車間環境的通病。而穿上智能化‘新衣’的生產車間,卻展現了不一樣的面貌,讓員工有了不一樣的工作感受。”中廣核俊爾(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張杰對記者說,車間的升級換代,助力企業實現年產達十萬噸級。他們企業以建設A1、A3兩個數字化車間為基礎,建成集智能裝備、物聯網、制造執行系統、智能物流倉儲等一體化的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智能工廠。
來自湖南的黃明清是生產車間的一名員工,有著多年的從業經歷,企業車間從*代普通生產設備到第三代智能生產設備的轉變,他是親歷者之一。
黃明清說,以前配料間里都是粉塵。特別是夏天,沾滿粉塵的衣服混合汗水,著實難受;現在,生產配料改為粒料,曾經的粉塵污染不復存在。“有了智能化車間,上班的幸福感提升了!噪音量減少了,生產效率高了,工作強度也沒以前那么大了,大家干活的勁頭也更足了!”
智能化設備的引入,讓車間員工不用再忍受噪音、粉塵的困擾,也讓每一位車間員工從忙碌中解放出來。張杰說:“以前一上工位,大家的雙手就忙個不停。現在我們要學習更多智能化知識提升自己,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曾經的操作工搖身一變,成了智能化生產技術員。”
這些為員工帶來的向好變化,僅僅是車間智能化變革及投用后帶來的小小福利。對于像張杰這樣的生產一線管理者而言,讓其感觸*深的要數車間的現場管理以及生產的安全管理發生巨大變化。“以前,產品生產過程中物料的投用量只有到月底時才能知曉,較多成本浪費難以及時把控。車間智能化升級以來,每天生產的能耗數據可以隨時查詢,物料使用量當天就可知曉,車間每天的出產量、生產效率可以有效把控,現場管理更加有序。”而在安全管理方面,生產設備存在的故障或者安全隱患,通過智能化監控后臺,可以做到提前預警。張杰認為,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保護了車間工人的安全,也保障了企業車間的生產安全。
記者步入企業展廳,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世界的大門。步入公司生產車間,記者親眼目睹了生產線的自動化運作。“智能化生產設備投用后,產品生產工藝更穩定了,品質和生產效率更是得到了大幅提升。”張杰表示,車間運營成本比項目實施前降低了25.98%,單位產值能耗降低了13.21%,生產效率更是提高了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