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銅價的刺激下,國內正在掀起新一輪的銅冶煉產能擴張浪潮,云南一些從來沒有做過銅冶煉的企業也紛紛涉足其間,前兩年電解鋁行業盲目投資熱隱約重現。
事實上,煉銅行業并非理想中的金礦。7月21日,中國八家銅冶煉廠商的代表稱:因進口銅精礦的加工費用下滑,中國3/4的大型銅冶煉廠商已經削減產量。
四面擠壓之下,省內多數中小煉銅企業,未來的命運,幾乎難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面楚歌
日前,云南銅業(集團)公司、江西銅業集團公司等中國八家銅冶煉廠商組成中國銅原料聯合談判小組,參加了現貨市場同國際礦商購買銅精礦的加工費談判。
小組負責人楊軍稱:“因銅精礦的加工精煉費用下滑,這八家冶煉廠今年下半年的產量將較原計劃減產10%,若不能以期望的價格獲得銅精礦的加工精煉費用,更多的冶煉廠在第四季度將減產。”云南銅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鄒韶祿此前也說,經測算,目前國內銅冶煉廠盈虧平衡點加工費在90美元/9美分以上。知情人士透露,G云銅的30萬噸產量中大部分為買斷加工,其盈利對加工費的變動非常敏感。
包括祿豐羊街冶煉廠和滇中冶煉廠在內,省內更多的中小煉銅企業,銅精礦加工費和銅產品(包括原料)出售,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但國內銅價低迷,公司也不會生產太多。”一位冶煉廠高層向記者透露:“基本上,我們的兩大收入來源都受到強烈沖擊,日子越來越難過。”
然而,中小冶煉廠的困境,還遠不僅如此。日前,發改委公布的《銅冶煉行業準入條件》明確規定,銅冶煉必須符合自有礦山原料比例達到25%以上(或者自有礦山原料和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礦山長期合同的原料達到總需求的40%以上),項目資本金比例達到35%及以上等條件,大量省內冶煉廠將被攔在市場之外。
出路待尋
“資源自給率下降,將導致國內大型企業喪失在產業鏈上游的話語權和支配權,慢慢地淪為國際銅礦和冶煉商在國內的代理加工基地,將危及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安徽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總經理韋江宏說,中小冶煉廠的處境不容樂觀。
從6月20日起至10月底,云南將對全省采礦權設置過密、布局明顯不合理、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熱點礦區和重點礦種的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治散治亂行動,以建立規范有序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估計不少小銅礦廠將被關閉,中小冶煉廠的源頭因此中斷。
據了解,我省重要銅業產區——楚雄州,境內有祿豐羊街冶煉廠和滇中銅冶煉廠,總設計規模為年產粗銅2.5萬噸,SO2煙氣制酸9萬噸。全州濕法電解銅生產企業22戶,總設計年生產能力僅為7550噸電解銅。顯然,這些企業今后的日子難得好過。
“除了破產和尋求收購,中小冶煉企業幾乎沒有其他道路可供選擇。”一位長期研究云南銅業市場的基金經理指出,這些企業數量幾乎占了全省銅冶煉企業一半以上。大企業的資產有幾個億,小的可能只有上千萬,在日趨惡化的生存環境中,已經明顯沒有靠自身滾動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