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提供給本報的7月份行業景氣報告顯示,7月份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企業效益繼續全面提升。
報告顯示,7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8.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同比提高15.95點。
從行業來看,前7月具有資源稀缺性和壟斷性的采礦業優勢明顯,機械制造業競爭力穩步提高,但成本壓力加大抑制了下游冶金、石化等重化工行業。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預計,大多數裝備制造業的景氣周期將持續5-10年,其中與瓶頸行業相關的設備制造業、環保設備制造業等將處于景氣周期上升階段,工程機械行業將出現波動。煤炭開采、黑色金屬礦采選景氣水平將出現高位下調跡象。(報告全文詳見A13版)
裝備制造景氣度走高 部分礦業競爭力下降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聯合課題組
———7月份行業景氣報告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聯合課題組
生產保持較快增長 企業效益繼續提升
7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8.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同比提高15.95點
1-7月份,我國工業生產保持了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46957億元,增長17.6%,同比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增速在上月的較高水平上有所下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7%,增速比上月減緩2.8個百分點。
在39個大類行業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超過20%的有13個。主要有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25.1%)、金屬制品(24.3%)、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22.8%)、食品制造(22.6%)、非金屬礦物制品(22.4%)、通用設備制造(22.2%)和專用設備制造(21.9%)等。增速低于10%的有3個行業,分別是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7.8%)、水的生產和供應(6.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0.7%)。
在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企業經濟效益水平全面提升。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26.9%,增速同比大幅回落28.6個百分點。企業扭虧增盈取得較大進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67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6%,增幅同比上升8個百分點,超過同期生產增幅11個百分點。同期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3.4,比上年同期提高15.95點。與此同時,工業產品出口增勢減緩,前7月累計,工業出口交貨值31832億元,增長24.3%,同比減緩6.4個百分點。
通過運用行業綜合競爭力評價模型,我們對39個工業大類行業前7個月的綜合競爭力指數進行了橫向比較,結果顯示,工業運行表現出以下特征:
具有資源稀缺性和壟斷性的采礦業優勢明顯,但部分行業表現不如去年。在綜合競爭力排名前10位的行業中,有四個屬于采礦業,即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其他采礦業、非金屬礦開采業,綜合競爭力指數分別居第二位、第三位、第五位和第七位。但是,與去年同期全部采礦業(共6個行業)競爭力指數均居前10位之列的大好形勢相比,煤炭開采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由于產品銷售成本和財務費用增加,產品庫存積壓嚴重,資金周轉不靈,導致行業利潤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綜合競爭力排名急劇下降,分別由去年同期的第四位和第六位下降至三十二位和三十一位,排名比較靠后。
機械制造業競爭力穩步提高。由于成本和費用控制較好,產品需求旺盛,今年前7月,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速明顯加快,企業利潤和稅金總額大幅提高,綜合競爭力指數排名分別由去年同期的第二十位和二十五位提高至第八位和十四位,分別提高了十二位和十一位。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位次也較去年同期提高了八位。
成本壓力加大抑制了下游冶金、石化等重化工行業的發展。受上游能源和資源供應緊張,價格不斷上漲的影響,處于產業鏈下游的黑色金屬冶煉行業和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醫藥等行業產品成本壓力加大,與此同時,由于競爭激烈,產品價格傳導能力較弱,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不利影響,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行業綜合競爭力居30個工業大類行業之末。其中,尤以醫藥行業下降*為明顯,排名由去年同期的第十五位下降至三十四位,下降十九位;冶金行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位次分別下降了五位和十位。
房地產開發和非金屬制品制造業景氣運行狀況
裝備制造業景氣走高態勢延續
預計大多數裝備制造業的景氣周期將持續5-10年,其中與瓶頸行業相關的設備制造業、環保設備制造業等將處于景氣周期上升階段,工程機械行業將出現波動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戰略任務,我國裝備制造業因此獲得了較快發展。以2005年為拐點,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景氣直線上升,且專用設備制造業景氣上升勢頭明顯超過同期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今年1-7月,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均超過20%,在銅、鋁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行業利潤仍保持了高速增長,分別為42.2%、52.8%和55.6%,實現利潤達到427.86億元、222.34億元和501.46億元。
行業利潤的增加刺激了企業投資積極性,前7月累計,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0.2%、40.1%和40.8%,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均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投資所占比重提高幅度*大,由1.3%提高至1.7%。在行業生產、投資和效益高增長的共同作用下,裝備制造業行業景氣不斷提升,其中,專用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景氣指數較去年同期提高幅度超過10個點。
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重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關鍵時期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國家對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高度重視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預計大多數裝備制造業的景氣周期將持續5-10年。
從各子行業的市場需求狀況、技術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水平等影響因素來看,預計未來幾年與瓶頸行業相關的設備制造業、環保設備制造業等將處于景氣周期上升階段,而工程機械行業將隨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情況出現一定的景氣波動。
與瓶頸行業相關的設備制造業
景氣提升空間較大
隨著煤、電、油、運等瓶頸行業投資的增長和產能的不斷擴張,相關設備制造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從煤礦采掘設備來看,我國的煤炭產量已居世界*,但是我國煤炭開采技術裝備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大煤礦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建成140個高效安全現代化礦井。屆時,大型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將達到95%,中型煤礦的機械化程度將達到80%以上,包括井下綜采重點設備、井下綜掘設備、全自動刨煤設備、礦井提升設備、露天礦井開采成套設備、煤炭采掘安全設備等在內的煤礦采掘設備將獲得較大發展。
*近幾年,經濟發展加大了對電力的需求,在巨額利潤的吸引下,全國建立了大量規模不一的電廠。但是電網建設并沒有得到改善,電網建設遠遠滯后于電源建設,成為我國電力建設的瓶頸。為實現電源與電網的平衡,解決大量電源投產后的外送、全國區域電網的互聯以及優化能源地區分布,加快電網的輸配電能力建設,尤其是輸電網絡的建設勢在必行。“十一五”期間國家電網投資總額將超過9000億元,預計年均投資額2400億元左右。因此,未來幾年輸配電設備制造業將獲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長期以來,我國鐵路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鐵路運力嚴重不足。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超過1.2萬公里的客運專線、約1.6萬公里的新線。要實現這一目標,到2020年我國鐵路投資總量將超過2萬億元,“十一五”期間投資額預算達到1.25萬億元,平均每年投資額在2000億元左右。鐵路建設的加快為鐵路裝備產品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未來10年我國鐵路設備制造業將有一個大的發展,高速、重載機車車輛、信號裝備、牽引供電設備等相關產業都將獲得良好的發展環境。
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業潛力巨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環保投入逐步增加。“七五”期間共投資476.42億元;“十五”期間的環境保護投資超過7000億元。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已被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舉措,預計“十一五”期間投資將達1.4萬億元,占同期GDP的1.6%。巨額的環保投資為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開辟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將不低于7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城市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備正逐漸成為市場熱銷產品。今年1-7月,我國水質污染防治設備、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78.4%、31.2%。
在我國電力行業大發展的同時,電力煙氣脫硫成為大勢所趨。根據國家規定,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的新建火電廠,燃煤含硫量在0.7%以上的,必須安裝煙氣脫硫設備。預計今后3年將是煙氣脫硫工程建設的高峰期,煙氣脫硫設備平均每年市場需求在60億元左右。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定,“十一五”期間,我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