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汽車行業經濟運行呈現出持續平穩發展態勢。實現了年初確定的發展目標,較好地完成了“十五”時期的主要任務,汽車產量排名世界第三,摩托車產量繼續保持世界*。
產銷量及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2005年全國累計生產汽車570.77萬輛,同比增長12.56%,銷售汽車575.82萬量,同比增長13.54%:
2005年,生產摩托車1776.7萬輛,銷售摩托車1774.5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銷分別增長6.75%和6.52%。
經濟運行特點
1.產銷繼續保持增長;2.乘用車產品結構向節能型轉變;3.商用車產銷基本持平;4.摩托車產銷平衡增長;5.銷售收入增幅較小,利潤總額同比大幅下降;6.出口增長。
存在問題
1.產業整體素質不高
2005年,我國汽車生產制造總規模超過570萬輛,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列世界第三位,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
2.自主開發能力薄弱
汽車產業重生產能力的形成輕創新能力的提高、重引進輕消化吸收、重硬件投入輕基礎研究、重整車輕零部件現象嚴重,導致國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沒有形成相應的技術開發體系,對跨國汽車公司的技術、產品和品牌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核心技術“空心化”的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在轎車產品領域和汽車電子領域。由于產業自主研發、技術創新能力不高,致使企業自主品牌發展緩慢,國際競爭力不強。
3.零部件產業發展相對緩慢
2005年我國零部件銷售收入為3449億元,與國際跨國公司相差甚遠,西門子2005年的銷售收入超過700億歐元。從產出的角度看,我國零部件生產集中度低,同一類產品的生產廠家數量為發達國家的5-6倍,而產量只有他們的1/10;另外,生產配套率低于國際水平,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配套率為8%,而發達國家一般在80%以上。我國零部件產業主要問題體現在:一是不能與整車廠同步開發,二是不能形成大規模專業化生產,三是不能實現系統化、模塊化動作,四是不能形成零部件產業專業化集群,五是不能與跨國零部件大集團進行競爭。零部件工業發展滯后,嚴重阻礙了汽車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4.原材料漲價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持續高于加工工業出廠價格指數。
5.摩托車出口缺乏規范
除摩托車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外,大量的流通貿易商在經營摩托車出口;形成低價競爭現象嚴重,售后服務承諾難以兌現,品牌建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為境外拼裝、套牌(包括中國品牌和日本等外國品牌)間接提供便利。中國摩托車品牌國外的培育和建設受到嚴重影響,企業出口效益也在下滑。
2006年展望
2006年是實現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汽車市場將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汽車新產品不斷推出,我國汽車產業將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內外的市場競爭。
1.宏觀經濟
2006年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特別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等國內需求的中周期增長趨勢沒有改變,為我國2006年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初步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在8%左右。
2.有利政策
2005年底至2006年初,國家有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特別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和若干配套政策(60條),對汽車行業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3.農村公路建設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安排1000億元用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計劃新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95%的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瀝青路或水泥路,同時實現路通車通。到2010年底,中國縣鄉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80萬公里,比2005年增加30多萬公里。2006年,全國將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8萬公里,其中,瀝青、水泥路約13萬公里。農村公路的發展為汽車產業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商機。
4.消費市場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汽車消費是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也是消費結構升級的載體,預計2006年國內汽車消費需求,特別是私人購車需求將進一步提高。
5.2006年預測 ‘
預計2006年汽車需求會穩步增長,全年汽車總需求量為650萬輛左右,比2005年增長12%左右;2006年摩托車總需求量達到1900萬輛,比2005年增長6%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