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礦產資源與金屬價格波動日益劇烈,這給我國金屬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不過隨著企業經營理念與風險認識的加深,越來越多金屬企業開始重視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已經成為它們平穩經營,規避風險的有效手段。記者日前隨上期所“金屬之旅”活動走進廣東地區,深入金屬消費企業了解企業套期保值的情況。
電纜企業:我們不得不保
南海是聞名全國的有色金屬加工和集散基地。南,F有鋁材年生產能力80多萬噸,占據全國建筑類鋁型材產值的40%,廣東的60%。此外,還有眾多銅材、不銹鋼、壓鑄、冶煉、小五金企業,產值逾100億元。
“我每天*關心的就是銅價”,廣州明興電纜總經理吳建偉說,“做電纜這塊利潤本來就比較薄,根本經不起原材料價格這么折騰!
據了解,廣州明興電纜是一家參與電網工程項目的高壓電纜制造企業,由于以前一直沒有利用期貨進行保值,去年的招標工程中標后,剛開始的喜悅就給猛漲的銅價沖得蕩然無存。“電纜銷售價格還沒有原材料成本高,為了商業信譽硬著頭皮做,結果*后虧了不少!眳墙▊フf。
“今年年初我們董事會研究后,認為企業經營必須轉變思路,不做期貨不行。而且董事會還充分放權到我們經營管理層,在風險嚴密監控的條件下,由管理層來具體執行,不必每次期貨買賣前都上報董事會,這樣節約了時間,畢竟銅價漲的太快了!眳墙▊ソ榻B說。
當記者問及企業參與期貨保值后的成效與所遇到的問題時,吳建偉說:“我們企業特點是以單定產,做了期貨以后我們利潤就比較穩了,而且原來一些不敢接的定單也敢接了,用期貨把成本定死后,加工利潤至少能保證!彼瑫r也表示,實際做下來也發現一些問題,風險還是不可能100%的控制住,比如保值的時機究竟是選擇在投標時買,還是等到開標的時候再買?如果投標時就去保值,萬一沒中標,但期貨上已經買了銅,這個頭寸怎么處理?反過來,等到開標的時候再買,那要是開標前銅價漲了,又怎么辦?
針對以上問題,電纜企業也在探尋解決辦法。吳建偉說:“我們現在一般投標時候只保10%的用量,中標后再根據市場變化增加保值頭寸! 另外,電纜企業聯合起來督促有關部門增強職能也是一條出路。據業內人士透露,廣東電網工程從招標到公布結果一般要1-3個月的時間,2005年因為銅價漲得太快,不少電纜企業出現大幅虧損。后來,電纜企業利用市場力量施壓,開標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自身經營風險也因此降了不少。
加工企業:盡量轉移風險
國內大多數中小型銅桿、空調銅管、鋁材加工企業一般采用“原材料+加工費”的定價模式,因此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都由客戶來承擔,一直以來對于期貨的保值需求并不十分強烈。
“我們和這些企業聯系了好多年了,和他們的關系非常好,但是他們就是不怎么做。”一期貨公司員工說。
“銅桿加工的時間只有3天左右,定單來了我們馬上就去買現貨,銅價上漲對我們是資金占用大,利潤其實基本上都是定了的”,廣州穗港興銅纜制品有限公司經理植桂強說,“不過今年銅價波動實在太大了,我們也做了一些期貨,主要針對一些多余的庫存和沒及時買進的現貨。原來我們都沒怎么重視,但現在來不得半點馬虎!
然而一些大型的銅、鋁加工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大,業務模式多樣,早已經利用期貨進行成本控制。“我們已經做了10多年期貨”,中國鋁型材十強之一的廣東興發鋁業副總經理羅日明說,“對銷售價格敲好的定單,就全部100%的期貨保值!
“廣東南海原來有170多家鋁廠,現在只有不到100家,競爭越來越大。風險必須由市場承擔,不做期貨不行。”羅日明說。
家電企業:初涉期市操作謹慎
銅、鋁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對我國家電行業造成巨大的影響。根據賽諾評估數據顯示,2006冷凍年度,中國家用空調產量為5180萬臺。以一臺空調用銅6公斤計算,銅價從2005年平均30000元/噸上漲到2006年70000元/噸,粗略估算,空調企業僅這塊成本的增長額就在100億元以上。
“國內家電企業在期貨保值上,處于微妙的博弈狀態”,一期貨公司老總對記者透露,“這就和上半年空調企業集體調價時一樣,大家都在看別人怎么做!
“銅價上漲對大家都是公平的,我們只要做的比行業平均成本低就行!币患译娖髽I采購部負責人說。根據了解,現在國內一些主要家電企業都有不同程度地接觸期貨,但普遍都是參與較晚,而且操作都十分謹慎。
“這些家電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步伐緩慢的原因,與他們商業模式有關。原材料價格上漲,終端產品價格傳導滯后,企業首先侵蝕掉利潤,然后才考慮要不要漲價,期貨則是不得已之選。再加上他們中許多大型企業都是上市公司,擔心投資者對企業參與期貨保值心存顧慮。所以在具體運作上都想等競爭對手先行一步,然后自己迫于‘控制成本需要與競爭壓力’考慮才跟進”,該期貨公司老總表示,“如果早用到期貨保值,產品價格其實會非常具備競爭實力,這才是對投資者負責任的做法!
在與這些企業接觸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它們對于期貨市場的認識和理解,雖較以前有本質上的轉變,但對于如何利用這個市場化的工具,許多企業的認識還比較粗淺,這就客觀造成了企業間的相互觀望。而上期所的系列活動,無疑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使得成功的經驗可以共享、失敗的教訓可以相勉、共同的問題可以互商。同時,也為生產加工企業打開了一扇窗———了解期貨知識、分享期貨市場成熟發展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