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起,機械工業將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和需要重視的問題這些情況和問題,將對機械工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進口關稅和出口退稅政策有所調整
1. 進口港澳機械產品全部零關稅
為了進一步提高內地與香港、澳門經貿交流與合作的水平,中國商務部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先后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協議和補充協議,內地對原產于香港、澳門的進口貨物,分批實行零關稅。*批已從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第二批從2005年1月1日起實行。2005年10月18日和10月21日,商務部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先后簽訂了第二個補充協議,從2006年1月1日起,對香港、澳門特區輸往內地的貨物(含機械產品和零部件)除內地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禁止進口和履行國際公約而禁止進口的貨物,以及內地在有關國際協議中作出特殊承諾的產品外,全面實施零關稅,雙方基本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同時對建筑、分銷、會計、證券、銀行、運輸、個體工商戶等服務貿易領域放寬市場準入條件。
經雙方逐項審核,已確定了符合原產地標準、可以實行零關稅的商品清單,從2006年1月1日起實行。
從香港進口已枋準符合原產地標準的主要機械產品有120種,包括:混凝土泵、制冷壓縮機、制氧機、過濾凈化裝置、工業除塵器、水泥包裝機、載客電梯、連續運貨升降機及輸送機、石油天然氣鉆機、電動工具、塑料造粒機、模具、滾珠軸承、行星齒輪減速器、微電機、部分蓄電池、電阻焊機、可編程序控制器、機床數控裝置、電纜、照相機零件、坐標測量儀等。
我們既要把握商機,對我們需要進口、香港可以提供的配套件、零部件,在質量相同、價格合理的條件下,就不要從其他地區進口(從香港進口免關稅,運輸距離短,節省費用),同時要對進口可能對內地相關行業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采取措施。
2.對部分國家或地區實施協定稅率
我國政府與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或地區笠訂了雙邊或多邊貿易優惠協定。
與機械工業關系密切的主要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我國與東盟10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區協議要分別在2010年和2015年建成自貿區,雙方對進口關稅基本上要降到零。從2005年7月20日起,我國已與文萊、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六國雙方對部分商品實行協定稅率。首批降稅的主要機械產品有214種,2006年要繼續執行協定稅率。其中農業機械行業11種,內燃機行業4種,工程機械行業8種,儀器儀表行業11種,文化辦公設備行業11種,石化通用機械行業33種,重型礦山機械行業18種,機床工具行業39種,電器行業38種,機械基礎件行業23種,食品包裝機械行業3種,汽車行業2種。
機械工業應當抓住這一機遇擴大出口,選擇我國有優勢、東盟降稅又較多的產品出口。如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內燃叉車、推土機、壓路機、工程鉆機、穩定土攤鋪機、軸承、模具、密封件、壓縮機、液體泵、金屬軋機零件及軋輥、聯合收割機、拖拉機及其零部件、測距儀、經緯儀、氣體分析儀、金屬材料試驗機、400MVA以上變壓器、350MVA以上交流發電機、350MW以上汽輪機、水輪機及調節器、全封閉組合式高壓開關、1000V以下的自動斷路器和電路保護裝置、陶瓷和玻璃絕緣子等。這些產品,東盟六國進口關稅都降到5%,為我國產品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同時要積極參加每年一次在廣西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廣泛接觸,擴大宣傳,落實用戶。
出口時要注意填寫并獲得原產地證書(Form E),才可享受減免稅待遇。中國企業可到國家質檢總局及其各地檢驗檢疫局申領原產地證書。
3. 出口退稅政策有調整,出口成本將有所降低
國務院2005年8月1日發布《關于完善中央與地方出口退稅負擔機制的通知》,主要內容:一是調整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稅比例,在原核定的退稅基數上,超基數部分中央與地方負擔比例由原來的75:25,調整為92.5:7.5;二是規范地方出口退稅分擔辦法,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稅分擔辦法,但不得將出口退稅負擔分解到鄉鎮和企業,不得采取限制外購產品出口等干預外貿正常發展的措施;三是改進出口退稅退庫方式,出口退稅改由中央統一退庫,相應取消中央對地方的出口退稅基數返還,地方負擔部分年終專項上解。這項政策調整,使出口企業可以得到更多的退稅款(原規定由地方承擔的25%,在不少地方不落實),從而使出口產品成本有所降低,必將調動企業出口的積極性。
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1. 積極面對匯率改革,緩解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
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3‰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3%幅度內浮動。半年多來,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已突破向上浮動3%o的水平。今年2月13日人民幣市場匯價(中間價)為1美元兌8.0472元人民幣,已接近向上浮動3%。
根據預測,人民幣仍有升值趨勢,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將逐漸加大,必將增加出口產品成本,出口企業要有足夠的準備。為此:
一是要盡快適應新的匯率機制,增強風險意識。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一直習慣以美元計價簽約并結算。實行新的匯率機制后,為非美元的其他貨幣計價簽約并結算提供了新的途徑。有的銀行已主動向客戶提出,如果與歐盟做貿易,*有效的規避風險的辦法,就是采用以歐元計價簽約并結算新的匯率制度,使過去由銀行承擔的匯率風險變成企業自己承擔。這就要求進出口企業增強風險意識,培養熟悉外匯知識的專業人才,關注外匯市場上各主要幣種匯率的變化,學會在匯率變化的市場中,選擇計價簽約并結算的外幣幣種,特別要注意把握結匯時機。
二是努力緩解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加強與境外客戶的溝通,根據新的匯率,調整出口報價;綜合運籌外匯現匯賬戶,銜接好出口收匯和進口用匯,減少匯差損失和手續費開支;選擇服務好、有競爭力的銀行開展遠期結匯業務,即企業與銀行先簽訂合同,把未來要辦理結匯的外幣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先定下來,到期按合同與銀行辦理結匯,將未來的人民幣收益鎖定(即在簽訂出口合同時,訂有匯率變動的保值條款)。
2. 要逐步減少高污染,高耗能產品的出口
根據國務院要求,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于2005年12月9日發出通知,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停止一批產品(如進口廢銅或銅精礦,出口未鍛軋銅)的加工貿易,降低一批產品(如鋅、錫、銻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稅率,控制稀土、焦炭等資源性產品出口數量。要求繼續關注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狀況,提高出口產品結構層次,減少能源和資源耗費。
機械工業出口產品中也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在相關行業出口總量中占有相當比例(如鑄件、鍛件、磨料、磨具等),也需要注意逐步減少這些產品的出口。“十一五”規劃提出,五年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訂進一步減少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的相應措施,以限制這些產品出口。鑄件、鍛件要向深加工發展,提高技術含量。有關企業要有思想準備,并采取相應措施。
3. 機械工業一批重點企業被外資并購,應盡快建立外資并購風險防范機制
近幾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方式發生明顯變化,呈現獨資化加快,大型投資項目增多,工業領域外資集中度上升,外資并購內資重點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案例越來越多。機械工業中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遇到或已經出現的一些新情況,特別是其中有幾個發展勢頭好的重點骨干企業被外資并購、控股,從此失去了自主權,丟掉了優良資產、品牌和市場,多年積累的技術能力也付諸東流。這些值得我們關注。
為此建議我國應盡快建立外資并購內資企業風險防范機制,一方面要加緊完善和制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另一方面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外資并購行為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內容包括:外資并購對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影響;外資并購對市場影響的程度,有沒有可能形成壟斷;外資并購對產業結構升級是否會造成不利影響;外資并購有沒有造成資產流失等。
同時建議在政府主管部門內要有專職機構,組織評估和辦理審批手續。國有企業要先經各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評估和審核,并規定超過一定限額的外資并購項目要上報國務院或國務院主管部門組織評估后予以審批。
4. 外資企業進口設備免稅金額巨大,存在不公平競爭
我國入世后,已按照WTO規則調整了有關政策,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但是,對外資企業的各種超國民待遇仍在繼續執行,外資企業仍享受著我國政府給予的多項稅收優惠,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對外資企業在投資內進口的設備實行全免關稅和增值稅。這一政策必然使外資企業進口成本大大降低而提高了競爭力。同時也使國產機電設備與進口設備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對外資企業兩稅的減免,已嚴重影響我國財政收入。據海關統計,2005年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在投資內進口的設備267.7億美元,按機電設備進口平均關稅加增值稅計算(不包括部分設備應交的消費稅),2005年免稅金額約為604億元人民幣,數額巨大。
這一政策已實行多年,如果讓這種不公平現象繼續下去,必將嚴重限制內資企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安全也有不利的影響。建議盡快調整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