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國際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放出消息,將在今年年底前關閉其在華的*后一家直屬工廠--位于蘇州工業園的全資子公司。
這并非近期*決定離開中國的大型跨國公司。今年年初,美國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將部分產品從中國多家代工工廠撤回本土生產,許多"中國制造"正逐漸變成"美國制造"。
而在另一方面,伴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以及人民幣連續小幅升值,使我國制造業原有的成本優勢已明顯減退,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正以其相對更低的薪酬水平承接中國制造的大量轉移。
當大洋彼岸重提"再工業化"口號,并因就業率等問題而日益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當國境之南的諸鄰正施展著招商引資的 "吸星大法",面對前后夾擊,中國制造業該何去何從?
/趨勢觀察/
使用外資罕見連降 中國招商優勢漸消
FDI是中國對外資吸引度的一把標尺,這一數據僅在5月出現了同比增長,隨后便又掉頭向下。商務部數據顯示,6月FDI同比回落6.9%。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FDI已連續6個月下滑。雖然5月0.05%的同比增長顯現短暫回暖跡象,但6月再次續演此前跌勢。
1~6月,全國非金融領域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1705家,實際使用外資59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3.1%和3%。其中,制造業吸引外資的動向尤其值得關注。上半年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270.2億美元,同比下降5.1%,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5.7%。
縱觀阿迪達斯等已經或即將撤離中國的企業不難發現,除經營戰略調整和資金情況外,成本是倒逼外企按下撤出確認鍵的*大原因。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代表的外向型工廠聚集地,一直以來*吸引外資的便是廉價的勞動力,傳統的"三來一補"貿易方式,在中國完成的也僅僅是人力加工。而伴隨我國劉易斯拐點的來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再加上人民幣已經連續7年保持小幅升值態勢,我國原有的優勢已明顯減退,內資和外資企業均在面臨炙烤。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介紹,2011年底,海關總署對1856家出口企業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企業高達80.4%。有外資機構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紡織品制造企業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188歐元~300歐元 (約合人民幣1450~2320元),而孟加拉國只有80歐元左右,越南也不到120歐元,如此來看,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東南亞的兩倍以上。
即便和美國這種工資水平處在世界一線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也未見得存在優勢。有專家指出,美國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4倍,所以中國勞動價格雖比美國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便宜。基于此,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運輸產品、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等多個行業的制造業將回歸美國,所涉及產值約占美國從中國進口額的30%。
而在另一方面,撤離中國的外資不愁沒有下家。在東南亞等亟待發展的國家,跨國公司的工廠落戶是他們競相爭搶的香餑餑。由于中國內地工資及生產成本持續上升,使東盟制造業的競爭力相對提高。一個典型案例是,中國一度是耐克*大的全球制造基地,生產了40%的耐克鞋,但目前越南已超過中國成為耐克*大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也希望能吸引本國企業回流本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美國總統奧巴馬7月在參觀完波音公司的工廠后表示:"美國工人的生產力是全球*高的,如果美國工人能同中國或歐洲工人公平競爭,美國工人總能勝出。"
奧巴馬此言并非無的放矢,以工業起家的美國,曾試圖以金融精神取代工業精神,*終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懲罰。"再工業化"是本屆美國政府力推和踐行的*主要口號,也是其謀求連任的核心資本之一。
面對前后夾擊,中國制造業該何去何從?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宋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制造業仍然具備強大優勢,我國在3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積累的制造業產業鏈以及勞動力素質仍然在世界上處于*地位。
他認為,轉型期間我們也需要對結構以及分布進行調整,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國內的加工制造業梯度轉型和升級,與此同時,還要加大對服務業的開放程度。
/樣本剖析/
企業外遷調查:中國制造變越南制造
張強(化名)是越南一家代工工廠的小企業主。他在國內時靠做五金起家,2008年到了越南河內以后,生意愈發紅火。目前,凡是能夠賺到錢的代工單子他都愿意接。
"國內的五金制造業近年來一直受到反傾銷調查的限制,很多工廠由于沒有進出口權,只能靠貿易公司幫忙,各種費用算下來有時甚至會超過貨值本身。因此,很多商人都把越南做為進出口的一個中轉站。"張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進出口的中轉站
"現在國內遷到越南的工廠主要有紡織、鞋帽、五金、家具建材、機械零配件幾大行業,主要以小企業主居多。"張強向記者介紹,由于國內制造業利潤不斷被壓縮,以及產品出口受限等原因,很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正在加快外遷的步伐。"小企業在越南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簡單加工,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當地市場銷售,另一方面還可以再出口到歐洲、美國,甚至是運回中國。"
事實上,越南已開始成為中國對外進出口的一個中轉地帶。
中國的五金行業是典型的出口型行業,也屢遭反傾銷調查等貿易措施。張強表示,近年來由于貿易摩擦不斷,五金出口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今年一季度國內的生意比上年同期淡了近60%,寧波、義烏一帶的五金制造公司也開始漸漸向東南亞地區轉移。
他解釋稱,越南有眾多的華人華僑,國內小企業主想要去越南發展,必須要依靠當地華僑的勢力。"這些華僑既是保護人,同時又是介紹人。貨物進出口的申請,只要有人介紹、有錢打點就可以拿到。"
張強表示,在越南做生意必須要面臨政策變動等風險。"越南目前的經濟環境類似于我國上世紀的60、70年代,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為了規避風險,很多小企業都在越南和中國同時設廠,在越南只做較為基本的原材料粗加工,然后再進口回國內進行深加工。"
據了解,很多小企業主都采取在國內找客戶接單,再由越南工廠加工制造,*后出口回中國的模式賺錢。"越南還是海外產品進入中國的一個中轉站。歐洲、美國的貨物先運至我國的香港特區,然后再到達越南,由廣西口岸*終運至中國,從而打破國內進口高關稅的束縛。"
"游牧"的制造業
統計顯示,在過去5年中,越南海外資本投資平均每年有22.16%的增長。
晉億集團駐越南的一名管理人員余先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越南正成為制造業企業遷徙的重要目的地。相對于中國來說,越南*具競爭優勢的是人力成本、廠房租金以及政策優惠等。
"越南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2/3。目前國內的普工月薪已達到3000~4000元,越南還不到2000元人民幣。同時,廠房租金方面也只相當于國內的1/3左右。事實上,越南*具吸引力的是其稅收優惠,外資企業在越南前3年免稅,第3至5年稅率為5%,其后稅率約為10%左右,低于國內的水平。"
深圳市邦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東南亞物流運輸公司,其海運部負責人黃女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幾年來由國內向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搬遷的工廠數量正在逐年增多。
"目前國內制造業搬遷的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為外資企業,比如今年以來很多日資企業開始將工廠整個撤出中國;另一種是國內的小企業,他們將二手機械設備通過海運送到越南,再在當地開設工廠,一般情況下使用小型機械的工廠搬遷只需要2個集中箱就能完成,運輸費用約為十幾萬元,再加上機器費用、廠房費用,總共大概只需要70萬~80萬元。"
然而,同中國一樣,越南的制造業也在飽受通貨膨脹、地租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在2005年,我們的工廠只要70萬(越南盾)就可以招到人,現在這個價格已經漲到300萬了。另外,由于勞動力素質等原因,在國內一個普通技術工人能做的工作,在這里往往需要2個人來做。"余先生表示,正因為如此,現在部分進入越南的工廠已開始準備遷入人力成本相對更廉價的緬甸等國。
制造業,如今好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一般正進行著不斷遷徙的歷程。
/原因解析/
"轉、逼、壓、接"四因素促成制造業"下南洋"
幾百年來,大批華人漂洋過海來到東南亞國家謀生,被稱為"下南洋"。隨著當今世界進入到經濟全球化時代,近年中國制造業"下南洋"也漸成趨勢。
制造業轉移四動力
客觀來看,這種趨勢源于四方面的因素。
"轉":中國制造業近年來不斷強調提升附加值與技術含量。作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聚集地,東部沿海地區正積極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主動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如富士康那樣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就是這樣的例子。但從國際產業結構轉移角度講,向周邊國家轉移也是一個重要選項,特別是向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轉移更符合雁行轉移規律。
"逼":作為貿易大國,近年來中國遭遇貿易摩擦越來越多。事實上,歐美國家制造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并不完全是為了與中國制造業爭奪"飯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追求貿易平衡、壓迫人民幣升值、爭取大選選票等考慮,因此即使不從中國進口,美國也需要從其他地區進口。
"壓":近些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弱化,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生態環境保護成本加大等原因,中國制造業賺錢更加不易,而上述東南亞國家客觀上成為投資洼地。
"接":近些年來,許多東南亞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在進口設備關稅減免、利潤匯出等方面對外資的政策優惠力度也并不弱于中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接得住從中國轉移出來的項目。目前,中國企業在柬埔寨、越南等國都建立了工業園區,無論對于外資企業"下南洋"還是對于中資企業"走出去"都是好的落腳點。
倒逼"走出去"戰略實施
眼下出現的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與實施"走出去"戰略看似存在著經營主體上的差別,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