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大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隨著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繼續取得積極進展,創新動力不斷增強。
重點行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
有關部門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煤炭、電力、鋼鐵等13個行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任務目標。對8個主要高耗能行業,區分鼓勵和允許類、限制類、淘汰類,實施差別電價政策,并擴大實施范圍、提高加價幅度,促使一批落后產能退出市場。
為有效抑制部分“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國家調整了部分產品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政策,擴大了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范圍,今年又分別對鋼材、焦炭等142項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性產品開征或加征出口暫行關稅,取消或調減了2831項產品的出口退稅。
今年上半年,開展了全國清理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專項大檢查,清理和糾正了一些地方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違規出臺的優惠政策。
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
目前,隨著國家對鋼鐵等部分產能過剩行業調控政策的逐步落實,高耗能、高排放和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勢頭得到一定遏制,淘汰落后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產品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加快,產業集中度提高。鋼鐵行業投資增速2004年一季度高達172.6%,去年轉為低速增長,今年上半年降至9.6%。增長的結構也得到調整,主要是國家批準的首鋼和重鋼搬遷項目開工建設。水泥行業新增投資主要用于建設環保標準較高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和余熱發電項目。鋁、銅加工行業投資主要集中在延長產業鏈和高附加值產品。鐵合金行業投資40%以上用于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項目。
高技術產業布局更趨合理
今年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1%,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8.5%。高技術產業結構優化趨勢明顯,區域布局更趨合理:
———上海、北京等東部發達地區高技術產業加速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生產制造領域向研究開發領域拓展;
———中部地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高技術產業加快崛起。在河南等中部省份,一批太陽能電池優勢企業建立了研發生產基地,在建項目生產能力達到500兆瓦。在武漢,光谷內企業近年來銷售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成為全國光電子產業*集中的區域;
———西部地區積極發展特色高技術產業鏈,資源優勢得到發揮。云南、貴州等省以生物醫藥、有色金屬深度開發、磷化工等產業為龍頭,規劃打造一批高技術產業鏈,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高技術產業領域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明顯加快。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戰略轉型加速,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迅速推進,消費類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速度大幅提高。
自主創新動力增強
我國首部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規劃發布實施,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出了重點部署。54項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實施細則相繼出臺,并正在加快落實。研發投入經費稅前抵扣、研發設備稅收減免和加速折舊等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激發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活力。
各級政府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投資的重點,積極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初步調查顯示,今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省級政府,財政性科技投入增幅高于經常性收入5個百分點左右。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工業整體水平還不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淘汰落后的任務還十分艱巨。調整優化工業結構和布局,提升工業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是“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