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控制欲越來越強 獨資化趨勢日益明顯
就在山東天潤曲軸公司與德國蒂森克虜伯并購項目引來業界關注的時候,汽車零部件行業實際上早已涌動著一股以外資主導的并購潮流了。
*新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上半年跨國零部件公司在我國的投資總額達到130億元,而且每項投資數額大多數在億元以上。并且涉獵范圍越來越廣,大到發動機、底盤、變速箱、電子裝置,小到發動機凸輪軸、剎車片、汽車電子元件及內飾件。
與此同時,一個更明顯的現象暴露了跨國零部件公司的野心,那就是凡涉及關鍵零部件的投資項目,他們多數會采取獨資的方式。就2005年來說,大約有40億美元的協議投資投向我國的零部件行業,其中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制動系統等關鍵總成和與此相關的項目投資占了去年投資總額的大頭。記者看到,在2005年的零部件外商投資中,獨資企業的份額占到了將近70%。其中以日本零部件企業為甚,在其33個投資項目中,只有5個選擇了合資方式,余下都選擇了獨資的方式,而且投資范圍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和較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向關鍵零部件轉變。
不僅如此,德爾福、電裝、博世這樣的全球著名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博世投資1.6億歐元分別在長沙和蘇州建立生產汽車零部件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更是表示,到2007年時,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額將達到6.5億歐元。德爾福增持其在華合資企業--—上海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公司股份。
對此,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的專家分析認為:“汽車業對整車廠商持股比例的限制,使得對整車廠商的并購不會很快發生,故汽車零部件廠商將成為并購熱點,整車上游產業如底盤、輪胎等將成為其中的重點,而且會有更多的跨國零部件企業采取獨資方式。”
未來并購可能會采取“斬首”策略
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外資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占行業產值的比重已經從1990年的2.3%上升到目前的35%以上,尤其是在機械、電子、輕工等行業,外資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已占據國內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汽車電子市場銷售額達到700億元,其中近80%被外國品牌掌控。在輪胎行業中,外資企業的產品也是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
業內專家指出,外方必須控股、被收購企業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點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目前在中國收購活動的原則。未來跨國零部件企業對我國企業的并購將瞄準行業排頭兵,然后以資本運作的方式實施其并購計劃。這種并購模式被業界稱為“斬首”式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