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汽車零件進出口雙雙快速增長。據青島海關統計,2006年前7個月,山東口岸汽車零件進出口總值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41.2%,其中出口6億美元,進口2.2億美元,分別增長36.2%和56.4%。山東口岸汽車零件進出口的主要特點有:
一、一般貿易進出口占主導地位。前7個月,山東口岸汽車零件一般貿易進出口7億美元,增長41.9%,占進出口總值的84.9%。其中一般貿易出口5億美元,增長37.1%;進口2億美元,增長56%。加工貿易進出口1.1億美元,增長20.4%。
二、韓國是*大的來源國家,對美國、歐盟出口合計超過七成。前7個月,山東口岸汽車零件自韓國進口1.9億美元,猛增64.9%,占進口總值的81.9%。對美國、歐盟分別出口3.1億美元、1.1億美元,分別增長30.1%和46.8%,合計占出口總值的71%。
三、外商投資企業是進出口的主力,國有、私營企業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前7個月,山東口岸外商投資企業汽車零件進出口5.3億美元,增長58.6%,占進出口總值的64.7%。其中進口1.9億美元,增長1.1倍;出口3.4億美元,增長39.8%,分別占進口、出口總值的86.6%和56.4%。國有、私營企業分別出口1.2億美元、1億美元,分別增長23.2%和42.3%。
四、進出口主要品種差異明顯,車身零件及附件和變速箱是主要的進口品種,而制動零件和車輪及零件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前7個月,山東口岸車身零件及附件和變速箱分別進口1.1億美元、0.2億美元,分別增長1倍和19.5%,合計占進口總值的58.2%。制動零件、車輪及其零件分別出口3億美元、1億美元,分別增長31.4%和44.3%,合計占出口總值的65.6%。
我國汽車零件行業起步較晚,在《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上世紀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我國政策支持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汽車產量呈爆發式發展,全球采購瞄準中國,汽車零件行業得到飛速發展,初步形成東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6大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行業分工更為精細化、專業化,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據業內資料顯示,2005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達到22家。
我國汽車零件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散件組裝的生產模式使國內零部件企業很難進入合資企業的配套體系。雖然《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對合資汽車企業進口成套散件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但國內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大多數屬于國外早已上市的車型,其相關零部件配套體系也早已建成,國產零件很難進入合資企業的配套體系。今年,我國第二次降低汽車零件的進口關稅稅率,進口汽車零件的優勢得以擴大,我國汽車零件進入合資企業配套體系的難度進一步上升。
二、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進一步加大在我國投資力度,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件企業已有70%在我國投資、設廠,“2005年度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排名中,外商投資企業已經超過半數;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的經營策略也逐步發生以下轉變:由參股向控股轉變,由合資向獨資轉變,由占據市場向壟斷市場轉變。外商投資企業在資金、技術、產品質量和市場營銷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我國汽車零件企業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三、缺乏核心技術成為制約我國汽車零件出口發展的瓶頸。由于我國汽車零件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出口產品也是以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少的品種為主,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一是低端產品重復投資,出口秩序混亂,企業間相互壓價、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致使美國等國采用反傾銷措施限制中國零配件進口。二是由于缺少自主品牌,部分企業假冒國際知名企業的產品出口,不僅影響了國產零配件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形象,而且容易招致國外采用知識產權保護等貿易壁壘。
有關人士建議,國內汽車零件業要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展與整車行業的跨領域合作,大力培養自主品牌,共同打造中國汽車零部件產品的“成本、品質、高新”的市場品牌。要適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努力進入國際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擴展汽車零件的發展空間。還要加強行業自律,整頓出口秩序,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杜絕假冒零部件流入市場,維護國產汽車零部件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