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快速成長。如今,在肯定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零部件產業還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的制約,產業發展面臨“瓶頸”。事實上,零部件產業里的每個分行業都不能回避這類問題。本期,我們以剎車片行業為典型剖析對象,采訪了中國摩擦密封材料協會理事長王耀,對剎車片行業面臨的發展機遇與問題進行了專題分析。
剎車片雖小,但作為與汽車安全性能密切相關的零部件,其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因此,剎車片行業能否實現良性發展更值得關注。*近,本報記者就剎車片行業發展中的有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摩擦密封材料協會理事長王耀。
王耀介紹說,摩擦材料產品中,約有80%用于汽車制動和傳動,其中剎車片占主導地位。談到對剎車片行業的看法時,王耀的歸納是:發展快,問題也多。
剎車片行業發展迅速
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剎車片行業也迎來了*的發展機遇。1999年進入中國摩擦密封材料協會的王耀,親眼見證了七年來國內剎車片行業的迅速發展。
王耀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1999年,全國摩擦材料行業總產值近7億元人民幣,出口額約為8000萬元人民幣;2005年全國摩擦材料行業總產值為50億元人民幣、出口額為14億元人民幣。預計2006年剎車片行業產值和銷售收入同比增幅均將超過20%,出口額也將進一步增加。
令王耀引以為豪的是,目前一些國內剎車片企業的生產能力與技術水平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一批*企業正在迅速成長。其中,山東金麒麟集團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產品”稱號;東營信義集團和山東雙連摩擦材料有限公司在成功為福特公司與戴克集團進行配套后,向國際中高端市場出口的步子越走越快。與此同時,行業內近10%的企業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成績引人注目。
小企業數目眾多制約行業發展
采訪中王耀強調,盡管近年來剎車片行業發展迅速,但從整體上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近500家剎車片生產企業, 80%以上的企業規模較小。“這些企業產品品種較少、規格不全,企業技術力量薄弱,因此不得不使用價格戰的方式來占領市場。”王耀認為,這種低水平的競爭影響整個市場健康發展。
“以我對剎車片行業的了解并結合國外發展的經驗來看,中國剎車片企業的數量保持在100家以內是比較合理的。”王耀說。對于那些規模較小、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的小企業,王耀認為,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會發揮作用。
據介紹,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中國摩擦密封材料協會歷來主張“扶優推強”。對優勢企業進行大力宣傳,以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能力。
據統計,2005年排名在前十位的剎車片企業占據國內60%的市場份額。雖然這個數字表明剎車片行業的集中度不低,但目前,在價格仍然是影響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的情況下,大量小企業的存在對行業整體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目前剎車片行業的產業結構是,位于塔尖的*企業有十幾家,其他大部分企業則平鋪在下面,整個產業架構還不能形成金字塔結構。”王耀說。
剎車片行業標準滯后 研發投入有待增加
雖然我國剎車片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已經取得很大提升,但行業標準卻相當落后,甚至與國內主機廠的要求不配套。以離合器面片的耐溫指標為例,主機廠要求達到300℃,而國家標準規定達到200℃即為合格。由于種種原因,國家標準修訂工作直到去年才真正開始起步。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對剎車片企業來說,其自主研發能力主要體現在復合材料性能的研究上。雖然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由于資本積累薄弱,國內剎車片企業對生產改造和自主研發的投入遠遠低于國外同行。
國內剎車片企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王耀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05年,國內剎車片企業實現了研發手段上的重大突破,金麒麟集團、東營信義集團、杭州萬向集團三家國內知名企業分別從美國購進了價值上千萬元人民幣的臺架試驗機。而在此前,國內只有國家投資購買的3臺進口臺架試驗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國外某家知名剎車片企業獨自擁有75臺臺架試驗機,在該企業的研發中心里,這75臺試驗機每天運轉不停。
行業標準滯后,剎車片企業研發投入有限,受一些因素的制約,國內剎車片行業和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鏈接
摩擦材料是用于諸多運動機械和裝備中起傳動、制動、減速、轉向、剎車等作用的功能配件。按材料與工藝分為有機粘結型摩擦材料和燒結型摩擦材料兩大類;按功能及安裝部位主要分為制動器襯片和離合器面片。有機粘結型摩擦材料用于汽車、摩托車、火車、飛機、工業機械的制動器襯片、離合器面片以及閘瓦、閘片等,其中汽車工業的消費量占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摩擦密封材料行業“十一五”期間發展目標:
行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1.8%,至2010年達到100億元人民幣。其中摩擦材料80億元,密封材料20億元。出口交貨值平均每年遞增27.6%,至2010年達到50億元人民幣。同時加快產品的無石棉化進程,至2010年使摩擦與密封材料的無石棉化率分別達到80%和60%以上。到“十一五”末期,行業集中度提高20%以上,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比例達到70%以上。制定發布等同采用國際標準ISO15484的摩擦材料新標準,并使超過30%的摩擦材料企業和超過15%的密封材料企業直接執行先進的國際標準。在品牌建設方面,摩擦材料行業新增兩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配套品牌,培育中國*四至六家;密封材料行業,培育中國*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