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礦業巨頭之間不斷掀起并購大戰,把持全球礦產資源及其定價權,對我國急需礦產品的進口產生了不利影響。與此同時,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出口的優勢資源,卻沒有在國際市場獲得應有的地位和話語權,我國的資源優勢難以在國際礦業競爭中得到充分體現。
新的一年,面對不斷加劇的資源競爭,我國礦業如何調整以適應資源配置全球化的態勢?如何保證重要礦產資源正常供給以保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怎樣發揮我國優勢資源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以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有關專家認為,要保證我國礦產資源有效供給,緩解與日俱增的資源壓力,必須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礦產資源戰略,在“開源”和“節流”上做文章。其中,改變對國外資源的利用方式,參與國外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是一條捷徑。
剛剛過去的2006年,全球重要礦產的競爭和壟斷愈顯激烈。西方一些跨國礦業公司之間不斷掀起并購浪潮,國際礦產資源進一步被少數巨頭所把持。
礦產資源壟斷的加劇,進一步增加了供應方對價格的影響力,許多重要礦產資源的生產者聯合起來,一邊聯合定價,一邊加緊控制并主導全球礦業的勘探開發,進一步加大了對全球資源的控制。
作為礦產資源需求旺盛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其間受到的影響復雜而深遠。
資源壟斷加劇,中國為大宗礦產品進口付出了很大代價
對任何人來說,自己必需的東西把持在別人手里,那滋味肯定不好受。
作為剛剛步入工業化初級階段的國家,我國經濟發展必然需要礦產資源的大力支撐。其中,能源消耗占的比重*大。我國是石油純進口國。
對國際石油的依賴,使得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議價能力不強,并屢屢遭受價格歧視。在石油輸出國的強勢制約下,國際油價*嚴重時高于成本數倍,給我國石油進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2006年是我國“十一五”的*個年,經濟運行需要有足夠的能源支撐。在這一年里,盡管國家繼續控制高耗能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大力推動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石油需求增速已呈走低趨勢,但專家估計我國石油消費量仍達3億多噸,其中近50%依賴進口。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潘繼平博士說,2006年,在石油輸出國的操縱下,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并在高位振蕩,給我國帶來了明顯的不利影響:由于我國仍處于快速工業化進程,能源消耗量大,大量進口石油無疑增加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成本。而工業產品通過價格,把上漲的油價成本轉移到消費者,增加了消費支出,在生產效率和技術沒有取得明顯進步的前提下,消費者購買力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增加。
鐵礦石是我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的另一種重要礦產。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大買家。2005年,中國共進口鐵礦石2.7億噸,占世界鐵礦石貿易總量的40%。據瑞士信貸公司估算,2006年中國進口量至少達3.55億噸,比2005年增長31.5%,實際上中國已經成為鐵礦石國際貿易的核心。據業內人士預測,在2010年前,中國將消耗鐵礦石世界貿易總量的一半。
從商業慣例來看,大買家一般擁有定價的話語權。不容忽視的是,大買家自身也存在劣勢,持續增長的剛性需求會削弱議價能力。近年來,中國在鐵礦石進口的談判桌上就一直少有話語權,不得不聽任壟斷巨頭們的漫天要價。尤其是近兩年來,把持全球80%鐵礦的澳大利亞哈默斯利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巨頭不斷掀起漲價風,給我國的鐵礦石乃至鋼鐵市場制造了不小的恐慌。而中國近年來為進口國際鐵礦石,也付出了巨額的外匯成本。
*近,2007年度全球鐵礦石協議價格談判拉開帷幕,中國寶鋼集團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達成了2007年*鐵礦石價格協議,雙方同意,2007年鐵礦石價格較2006年上漲9.5%。該協議價格將成為2007年度鐵礦石基準價格。
盡管這個結果讓不少人滿意,但專家指出,在歷經了連續4年大幅度上漲之后,在當前國產礦現貨價格低于巴西礦的市場背景下,長期協議礦仍能夠再次上漲9.5%,不僅說明國際鐵礦石市場供求關系仍沒有明顯改觀,而且表明三大鐵礦生產商的市場控制力大大強于鋼廠,尤其是中國鋼廠的被動地位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專家認為,擺脫被動局面的根本之策是中國加大對國外鐵礦資源的開發力度。
中國一些優勢資源,在國際市場上仍沒得到相應的地位和定價權與國際礦業巨頭把持資源、操縱價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一些優勢礦產如鎢、稀土等,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仍沒在國際市場贏得應有的地位和定價權。
鎢被稱為“工業牙齒”,廣泛應用于國防工業、航空航天、信息產業、制造業等,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目前,我國鎢的儲量、生產量、貿易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位,在國際上享有“鎢王國”的稱號。然而自1980年以來,中國鎢價陷于長期下跌、低位徘徊的局面。讓人痛心的是,外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用很低的價格從中國企業手中買走鎢精礦和初級冶煉產品,加工后再以高出幾十甚至上百倍的價格賣出。據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鎢業全行業銷售收入僅為100億元,同年美國肯納公司這家利用中國出口鎢品加工硬質合金的公司銷售收入卻達到20億美元。
中國鎢價低迷的現象反映出,中國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存在嚴重缺陷,對鎢價的估值嚴重偏低,導致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鎢業終于在2005年告別隆冬,迎來了春天。當年從年初開始,鎢價就沖破長期的價格枷鎖奮力向上,國際鎢價走勢更是不肯回頭,一直穩步推高。2006年,中國鎢價進一步回歸。中國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孔昭慶說,由于國家對鎢行業實行開采總量控制、對鎢礦山開展治理整頓以及鎢企業開展行業自律,2006年鎢市價格創下了歷史新高,占據國際市場半壁江山的中國鎢終于在外國買家面前挺起了腰板。
不過,孔昭慶也表示,真正具備左右國際鎢價的能力,我們還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我國鎢資源消耗過快,資源優勢正在大幅降低,國家應該及時開展開源節流工作,盡快建立鎢精礦國家儲備,以便于我們能夠把這種戰略資源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握住應對未來科技和新材料領域競爭的主動權。
與鎢價回歸形成反差的是,我國另一種具有戰略意義的優勢資源——稀土,卻依然賤賣如土。稀土是一組典型的金屬元素,共17種。
美國認定的35個戰略元素和日本選定的26個高技術元素中,都包括了稀土元素,可以說,稀土已經成為新技術革命和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戰略資源。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王新林告訴記者,目前,稀土生產企業的利潤一般只能維持在1%~5%之間,稀土是典型的優勢資源,弱勢產業,微利行業。
我國稀土行業的現狀是供大于求。王新林提供了兩個數字:全世界稀土市場每年需求折合成純稀土氧化物約8萬噸,而目前我國稀土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8萬噸,超過全球需求1倍以上。
遺憾的是,目前稀土的國際市場基本上是買方市場,我國沒能像歐佩克那樣能夠控制產量和價格。王新林分析說,產能過剩而又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占領市場的手段就只剩下低價競銷,其結果必然是產量越來越高,價格卻越來越低。而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地區和廠家受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驅動,競相壓價,屢屢被國外廠商各個擊破,導致稀土產銷失衡、價格失調進一步加劇。
國家發改委稀土辦公室的王彩鳳處長認為,要改變中國稀土價格低迷狀況,當務之急是控制資源的開采量,嚴肅處理超計劃生產。她說,從2007年開始,國家稀土生產計劃將由指導性調整為指令性,這是國家加強稀土資源管理、實行總量控制的重要舉措。
我國稀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主動權,王新林開出的“藥方”是:一、從源頭抓起,實行礦山開采生產總量控制。二、建立健全稀土戰略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以資源為籌碼約束稀土企業建立稀土生產與價格聯盟,建立價格聯動機制,達到控制國際市場的目的。三、抬高稀土產業投資準入門檻,通過聯合、重組,抓緊組建由國有大型企業牽頭的稀土集團,使我國稀土行業盡快形成幾個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大型集團公司。四、建立特種稀土專賣制度,對鋱、鏑、釹、銪、鐠等稀土市場中起風向標作用的稀土元素實行專賣,采取穩定價格的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勘探開發礦產資源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礦業暴露出來的礦產資源探明后備資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瓶頸。
我國一批重要的礦產捉襟見肘:石油、天然氣、鐵、銅、鋁等礦產占世界總儲量的比例均不足5%,主要金屬礦產已探明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這些礦產年年形成巨大的供需缺口,讓我國不得不依靠大量進口來彌補。
然而我國國力有限,靠買礦過日子畢竟不現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指出,要保證我國礦產資源有效供給,緩解與日俱增的資源壓力,必須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礦產資源戰略,在“開源”和“節流”上做文章。“開源”分兩塊:除了大力加強國內資源勘查開發、努力增加資源儲量外,要鼓勵礦業企業到境外去開礦。“節流”則包括調整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控制新上能源高耗項目、大力推進節能降耗生產技術工藝等,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宋建軍尤其主張鼓勵礦業企業到境外找礦、采礦。“這是一個捷徑”,他說,“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圍繞促進境外油氣、銅、鋁、鐵等資源的勘查開發,組織協調了一批境外礦產資源勘查投資項目,建立了境外石油投資管;協調機制,與許多國家建立了礦業合作機制,中國的礦產企業正在融入世界經濟,而在境外辦礦,為我國提供了一批較為穩定的礦產品來源,大大緩解了我國的礦產資源壓力。”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潘繼平博士手中的一組數字正好印證了他的話:上世紀90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