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結束后一個多月,另一項國際銅原料年度談判也在中國與國外供應商之間展開,談判地點依然選擇在上海舉行。昨日下午6時,CSPT(中國銅原料聯合談判小組)組長、銅陵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告訴上海證券報,雙方的*輪談判結束,但未有任何進展。
國際銅礦供應商胃口不小
楊軍異常謹慎,并未透露更詳細的情況,但從之前以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為首的國際采礦公司與日本冶煉企業代表的先期談判可以看出,必和必拓一反在鐵礦石談判中的低調,直接提出了廢除價格參與條款,削減冶煉商銅加工利潤的要求,而與中方談判時此項要求也同樣提出來,這對國內并不景氣的銅冶煉行業來說不是一個“福音”。
所謂價格參與條款即在計算向中方企業出售銅精礦的價格時,國際供應商將銅的加工精煉費從基準的3個月期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中扣除,無論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如何變化,加工精煉費的降低意味著中國冶煉商進口價格的提高。所以才會有國內八大銅企聯合限產以謀求較高加工費的事件發生。
如果市場上銅價上漲,價格參與條款可使冶煉企業分享供應商的利益。比如銅價升至基準價格(當前的協議價格為每磅90美分,約合每噸1984美元)之上,除加工精煉費外,冶煉企業還可收到附加費。在目前銅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這塊利潤對冶煉企業至關重要。
中日均難同意供應商要求
英國商品研究所(CRU)北京代表處給本報出具的一份報告中顯示,銅價出現連續18個月的上漲,價格分享同樣增加。以目前8000美元/噸的銅價計算,冶煉企業價格分享值超過27美分/鎊,超過了加工費本身的價格。二季度價格分享的平均值為23.7美分/鎊,而加工費價格則為24.4美分/鎊。
CRU報告認為,盡管銅精礦市場供應緊張、加工費現貨價格相對較低,但是*近幾個月冶煉廠的營業收入都出現增長。所以必和必拓認為是時候對價格分享條款作出調整,當然這需要獲得冶煉廠的認同,這也成為此次年度談判的焦點所在,也將是談判難度*大的一次。
日本礦業協會主席吉川裕和表示,日方在*輪談判中拒絕接受必和必拓這一要求,并將與之展開第二輪談判。
楊軍也表示,中方目前也不會接受取消價格分享條款的安排。業內專家認為,日本冶煉企業的效益要普遍好于中國,而目前國內銅冶煉行業擴張勢頭甚猛,使得主管部門三令五申進行調控,不少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在這種情形下,中方更不會輕易妥協。
趨向“鐵礦石談判機制”
必和必拓上月公開表示,由于無法實現產量目標,LME銅價5月曾上漲至創紀錄的8800美元/噸或3.99美元/磅。銅精礦供應減少以及銅冶煉產能增加使必和必拓等礦業公司在與冶煉企業的談判中獲得更多主動權。
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部負責人則認為,銅原料談判雙方與鐵礦石談判一樣存在特定的供求關系,中國目前擁有全球*大的購買能力及用量,國際供應商必須考慮這一點。
有企業人士認為,國際供應商在銅價高企的情況下已賺得盆滿缽滿,還要降低冶煉企業利潤的做法比較過分。
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世界銅礦資源不斷向大型礦山企業集聚的情況下,未來幾年銅原料談判將有可能成為“鐵礦石談判”的翻版。據悉,此次談判除了必和必拓外,可能還將有全球*大的智利國有銅業公司Codelco以及澳大利亞超達銅業公司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