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吉林省汽車零部件深度國產化工作會議"上,吉林省正式提出在今后五年加快發展汽車零部件工業的新目標、新思路和新舉措,旨在適應汽車工業急劇變化的新形勢,*終將該省建設成全國*大的汽車產業基地。
吉林省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現狀為:一是總量偏小,其產值僅占全省汽車工業總產值的15%,占一汽配套總產值的22%,與整車的發展很不相稱;二是自主開發能力不強,主要依賴引進國外技術或依靠主機廠的設計圖紙,缺乏核心競爭力;三是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不高,經營模式多為"橄欖型",研發和營銷能力弱;四是相當一部分企業不適應目前變化很快的市場,機制不活,配套市場單一,發展模式僵化。其實,上述問題也是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盡快改變這一現狀,及早融入汽車工業全球化的大潮,吉林省提出了加快汽車零部件深度國產化的新戰略。所謂深度國產化,就吉林省來講,就是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全面提升。既包括所生產品種和數量的大幅增加,也包括所配套主機廠家的擴展,更是開發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為此,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間就加快汽車零部件深度國產化提出的總體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一汽為依托,以上量、搞優、做強為目標,圍繞自主開發能力的建設,上項目,抓改造,貨供多家,擴大配套,促進出口,發展社會維修服務,加快實現全省汽車零部件的系統化開發、專業化生產和模塊化供貨,形成集群式發展。
總的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省汽車零部件企業數由目前的250戶達到1000戶;產值由2005年的230億元達到1000億元。建設形成50戶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集團,50戶產值超過5億元的小巨人企業,100戶產值過億元的專業化協作企業。建成國內*的*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培育形成100戶具有較強自主開發能力,達到國際認證標準的重點骨干企業。*終使全省汽車零部件行業總量明顯突破,結構明顯優化,效益明顯提高,競爭力明顯增強。
為完成上述目標,吉林省制定了力度*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進和保障。主要包括:
一是支持零部件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在所有制結構上,積極引導企業退出國有,實行全面改制,促進零部件民營化。鼓勵外資、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通過多種形式購買、兼并、重組吉林省的國有零部件企業。該類企業改制為民營或外資企業,被民營和社會資本收購兼并的,可享受國企改革的優惠政策。在組織結構調整上,按專業化分工,以不同的組織形式,分層次發展汽車零部件企業。從*高層次上發展企業集團,使其具有產品開發、系統配套、模塊供貨和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從*層次上發展小型巨人企業,使其能按系統開發產品,按規模經濟組織生產。從第二、第三層次上發展專業化協作企業,為企業集團和*層次企業提供配套,形成規模效益。在產品結構調整上,突出零部件的專業化和模塊化發展方向,重點發展車身內外飾、底盤、環境、轉向及傳動、車輪、發動機附件、電子電氣等七大系統模塊,提高集成化制造水平。同時,加大對汽車電子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支持,加快高技術、高附加值零部件產品的發展。
二是推動零部件企業開發或發展,鼓勵外國投資者以獨資、合資等多種形式進入該省零部件行業,并享受優惠政策。對經營十年以上、總投資超過5000萬美元的外資零部件企業,其享受的"免二減三"政策到期后,可再給予五年所得稅地方分成部分減半返還的政策。外商并購國有零部件企業后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減員、人員安置和再就業等方面享受國企改制的政策。同時,對原國企形成、確實難以歸還的歷史欠稅,可按有關規定予以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