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中外企業兩稅合一”的聲音不斷從各個部委的高層傳來。種種跡象表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一”方案將有可能*終敲定。令人意外的是,又有消息稱,原計劃定于8月份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兩稅合并立法再度擱置。 而從此時的時間上看,原定立法計劃確實已無法按時完成。剛剛讓人覺得有點盼頭的消息,再次給熱心關注的人們當頭潑了盆涼水。
眾所周知,這已是一場長達6年之久的博弈。
專家認為:中國市場對外資吸引力巨大
“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已經不能再繼續了。”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告訴記者,“如果采用24%的統一稅率,將非常也有利于中國內資汽車企業的發展。而那些進駐中國的各大跨國汽車企業集團也不會因為這區區10%左右的稅率,而放棄他們已經并將繼續在中國獲得的豐厚回報。”
曹建海的判斷并非沒有根據。從目前的汽車市場看,在華獲取利潤已經成為多數國外汽車及零部件集團,尤其是日韓汽車集團利潤的重要來源。而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市場潛力的誘惑,各跨國集團投注的砝碼也不斷加重。記者粗略地翻閱資料,目前博世已在中國市場投資6.2億歐元,并宣布在2006~2008年期間還將在華追加6.2億歐元的投資;通用汽車計劃在2007年前增資30億美元,使其汽車生產能力在2007年前提高到130萬輛;大眾汽車也曾計劃于2008年前在華投資60億歐元,雖然今年4月曾宣布將暫停在華的產能投資,但其爭奪中國市場的雄心絲毫未減;現代汽車計劃于2007年前在中國市場追加7.4億美元投資。
“這些掏出去的真金白銀,豈有眼看著它們白白流出去的道理?”曹建海風趣地說,“引進外資不能僅僅依靠簡單地讓稅。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具有想象力的市場潛力,對外資企業來說,是巨大誘惑。”
內資企業呼吁公平競爭
記者就“兩稅合一”的傳言向幾家跨國集團在京聯絡處核實,得到的答復都是“尚不清楚”。有位人士謹慎地表示,集團有專門的財務人員與財政部等機構直接聯系,保持密切關注,將集團意見上通下達,但具體細則未出臺不好就此發表言論。
與國外企業不同,國內企業則對此保持著熱切的關注。“內資、外資企業能夠統一稅率,這當然是件好事情!”不等記者把話題點明,哈飛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張抗洪就急切地亮出自己的觀點。
張抗洪認為,在我國汽車市場啟動之初,國家為了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向外商提供了一些優惠的政策和豐厚的待遇,為促進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當時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和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都是對的,提高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整體水平。”張抗洪說,“但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了相當水平的技術和實力。像我們這些奮力打造自主品牌的內資企業,要求與外資企業一起,回歸到同一起跑線上,用我們的實力與他們公平競爭,共同開拓潛力巨大的中國汽車市場。”
像哈飛汽車一樣,許多內資企業都已經忍受了許久的不公平待遇之苦。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李書福等來自汽車業界和其他行業的政協委員不約而同地再次提出了內外資企業采用公平稅收政策的議案,并被稱為“政協*提案”。
在中國汽車產業新的發展階段,自主開發的各種條件在逐漸成熟,汽車需求規模迅速擴張,我國的自主品牌開始大顯身手;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在我國正在形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兩稅合一”政策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