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軸承工業協會*新不完全統計,2005年浙江軸承產銷量和出口量均占了全國的半壁江山,成為名副其實的軸承大省。很難想像,在20年前,浙江還只有十幾家國有或集體軸承企業,幾千萬套產銷量,銷售收入不足1億元,在全國軸承工業顯得微不足道。
造就浙江軸承區域特色
浙江省軸承工業協會秘書長苗四維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營企業跨進了軸承行業,推動了浙江軸承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到目前為止,浙江軸承工業企業數已發展到2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0余家,據173家成品軸承企業統計,2005年產銷量達30億套,出口14億套,創匯5.8億美元,與1993年相比分別增長約25倍,75倍和15倍,約占全國軸承工業總量的50%、60%和40%,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軸承大省。
在迅猛發展中,浙江軸承工業也形成特色。除了機制靈活外,浙江軸承工業專業化程度高、分工細,因而生產效率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1.2倍多,經濟效益比行業平均高處7.2倍多;此外,浙江軸承企業外向度高,出口量占全省生產總量和全行業出口總量均在一半以上。
國際視野下浙江軸承業六大差距
隨著浙江軸承工業在快速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特點,造就了某些優勢,但也伴隨著產生了許多問題。
苗四維強調,從國際視野和世界軸承工業發展態勢來審視,浙江軸承工業與世界八大品牌軸承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其一,產業集中度低,廠點多,規模小,低水平重復生產嚴重,部分企業還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因此就單個企業來看既不大更不強。
其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研發投入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有高的軸承產品少,普通產品多,軸承品種顯得比較單一。
其三,產品整體質量與世界同類產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壽命、可靠性、穩定性以及性能保持性等方面低于世界先進的同類產品水平,既不能與國內某些主機相匹配,也擋不住進口。
其四,軸承生產整體工藝與裝備水平也較大差距,雖然少數企業“鳥槍換炮”了,但多數企業工藝裝備仍比較落后,制約了產品質量的提高。
其五,軸承出口雖然占了全國半壁江山,但大多是小規格、技術含量低的一般產品,因而用于維修的多,與國外主機配套的甚少。
*后,其他如軸承鋼、油脂等原輔材料與國外也有一定的差距。
實現向大而強的跨越
苗四維認為,要實現由軸承大省到強省的轉型,浙江軸承企業要在以下五各環節上狠下功夫:
首先,要堅持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針,加快建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大力研發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壽命、低噪音和性能優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軸承產品。
第二,要通過技術改造,不斷采用先進工藝和裝備,以提高軸承制造質量,縮小產品在壽命、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的差距。
第三,針對浙江軸承小企業多的實際,要用市場機制和資本紐帶,引導企業走聯合發展道路,爭取有更多的企業進入省政府重點培育的“五個一批”的名單。
第四,必須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實現“三個轉變”,即浙江軸承要由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技術含量的知識型產品轉變,由一般普通的“仿制”產品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轉變,由出口以維修市場為主向以主機配套市場為主轉變。
第五,在過程控制中要實施科學的精細管理:一是要確保業已通過認證的ISO9000、ISO14000、QS9000、TS16949、VDA6.1等體系的切實有效運行;二是實行過程目標成本的有效控制;三是推行5S管理,實現清潔生產;四是充分發揮民企機制活的優勢,廣聚軸承技術精英提升員工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