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一夜沒睡著。”一位孟買的年輕人Raja說,“我太喜歡這輛摩托車了,能不能想辦法賣我一輛?”
即便面對這樣“*”的消費者,來自金輪摩托的國貿部經理劉長征也只能一再拒絕,“對不起,對不起,這件樣品早就被別人訂購了。”
在12月9日的中國商品孟買展覽會(下稱“孟買商展”)上,類似的“遭遇”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參展的中國商人身上。小到眼鏡盒、大到摩托車,每一樣參展商品都被近乎瘋狂的搶購。
市場潛力巨大
“帶來好幾盒名片早在*天就發光了。”佛山市龍嶺家具的龔偉良說,“他們連宣傳畫都撕去了。”
組織中山市代表團來印參展的張詠權把記者帶到一家燈具企業的展位,指著地上破碎的燈具說:“連燈具都要搶購,看到這樣的場景商家能不高興?”
張是中山市私營企業協會宣教部部長。此次孟買商展上,該協會的11家企業帶來節能燈、電磁爐、電飯煲等各種小家電。他們本來計劃在商展結束后,將帶來的展品作為禮品贈送給相關的客戶或機構,但在火爆的展會現場,即便是比出廠價高2倍的價,所有的展品還是被搶購一空。
標有“SOLDOUT”(售完)字樣的牌子前,照樣擠滿印度的消費者。
Aparna和Shivraj經營著孟買的一家小廣告公司Wild Kumar,他們正在現場錄制一些片段。對于什么人對中國貨這么感興趣,Aparna告訴記者:“也許略微偏下,但他們的確是比較典型的印度中產階級。”
“印度的有錢人很多,”參展商溫州藍道工業的魏昌溢說。印度當地一家知名網站Rediff的副總經理Aninda也帶著妻子和孩子來這里看一看,閑談中他說道:“我們是印度的新浪。”
“中國商品便宜,但質量還挺好。”印度Prateek貿易公司的Muralie說。
便宜的原因,主要是生產成本的差異。一位在佛山龍嶺家具展位前駐足很久的印度商人認為:“生產同樣的一件家具,我們的制造成本是中國企業的3倍。”
“好像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商品短缺。”魏昌溢說,“毫無疑問,這里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
一位買到一套音響的印度年輕人,就在展覽館的走道上把音樂聲開得大大的,引來眾多旁觀者的艷羨。另一位包著頭巾的錫克族壯漢,騎上新買的電動摩托,就在展館里開起來。
有趣的是,記者幾次被誤認為是商家。幾個觀眾問我,相機賣不賣。更“過分”的是,有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記者身上穿的唐裝賣不賣?
零售、渠道、稅率三道檻
看到商機的中國參展商也同樣面臨著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困難。“我們來印度,一是看看市場,二是尋找大的商家,合作伙伴。至于零售多賣一點,少賣一點,我們真的無所謂。”魏昌溢說。
根據魏的觀察,“可能大多數中國廠商都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合作伙伴。”
從魏昌溢所在的眼鏡包裝行業來講,印度的眼鏡企業和眼鏡銷售企業都還沒有形成規模。“來找我們談的商家規模都很小。”魏昌溢說,“但在歐洲、美國、日本、南美,我們的合作伙伴規模都不小,單筆訂單數額大。”
龔偉良也碰到同樣的難題:“這里沒有shoppingmall,沒有大規模的建材市場,所有找到我們的商家規模都不大。”
印度當然不會沒有shoppingmall。記者在新德里*昂貴的CITY ENTER和THEMETROPLITAN看到,一張稍微不錯的桌子,包括一套四件茶杯,總共售價27999盧比(約合5100元)。
沃爾瑪、家樂福、國美們難道看不到其中的商機嗎?當然不是,根本上在于印度的零售業尚未對外開放。沒有大的配套企業和銷售企業,中國企業必須改變以往的銷售策略。
“我們報給這些消費者的價格,是給商家的價格,沒有包含關稅,價格當然便宜。”金輪摩托劉長征說,“印度對摩托車整車的關稅稅率是150%。如果考慮關稅因素,我們的產品根本就沒法在印度銷售。”
早布局、巧布局
為了規避高稅率,一家生產電動摩托車的廠家采取變通的策略,出口零部件到印度,然后由印度的合作伙伴進行組裝。據了解,零部件的稅率在35%~50%左右,這樣一算,關稅倒是省了不少。“但這樣就涉及新的問題:如何找到印度的合作伙伴,組裝廠如何管理。”這家企業的王經理說。
“總體而言,印度的關稅稅率在下降,各種力量也在推動政府降低關稅。”印度-中國工商商會執行長S.RAMACHANDRAN說,“可以預計,在未來的兩三年內,來自中國商品的關稅將會進一步降低。”
但商業永遠經不得等待。
11月20日到23日,國家胡主席訪印期間,三一重工集團投資6700萬美元,在浦奈設廠,正式開啟中國企業印度本土化生產的*筆*大投資。
“我們公司去年底準備到印度尋求發展。今年3月份以來,我們產品的月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0萬元。”華旗資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印度市場負責人申宏威說,“由于很多印度商人在新加坡、迪拜經商,而這些地方的商業環境和物流等各方面非常健全,所以產品從這里繞道印度,也是很好的途徑。”
孟買商展結束了。中國紅的大門外,依舊有印度人排隊想進入展館。這或許正是中國商品在印度現狀的真實寫照——市場巨大,道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