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工程機械的消費大國,也是工程機械的出口大國,并且出口規模遠遠大于進口規模。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的數據顯示,近兩年,我國工程機械的出口規模每年都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長,工程機械出口數量也數以億計。僅2005年,我國工程機械設備共出口8.8億臺,金額總計29.4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58.8%,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工程機械龐大的海外市場,以及高速的增長態勢。
然而,在如此紅紅火火的海外市場中,真正能夠參與利益分享的生產企業卻并不太多。這是因為,對于那些在技術、品牌、業績、營銷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劣勢的中小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它們的海外之路卻是異常艱巨。
根據《中國經營報》的一則報道,一個月以前,迪拜曾傳出一則消息:當地“起重機危機席卷迪拜,租賃價格破紀錄。”說這句話的是迪拜比較有名的建筑類刊物——《建筑周刊》編輯肖恩·克羅寧。他認為,迪拜已經逐漸擺脫依靠石油資源發展經濟的模式,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制造業。“然而,建設項目開始得過于集中給施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難題。”原來迪拜地區所擁有的工程建設機械,已經不能滿足大量集中開工的各類建設項目。即便是3萬臺起重機等工程機械,仍然不能滿足建設的需要。當地《海灣新聞日報》為此報道稱,數百個建設項目都因為缺少塔吊而暫停施工。迪拜起重機租賃公司經理阿爾蒂感嘆:起重機的需求太大了。而根據現有和即將開工工程預測,迪拜預約起重機,至少要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然而,面對這種國際市場的需求,我國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做何反應呢?據調查,國內工程起重機生產和銷售企業60%以上都沒有出口迪拜的計劃;其中近三成企業根本不知道迪拜急缺各類起重機工程機械的消息。這說明,中國的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對迪拜乃至整個西亞市場的情報工作非常落后。
中國國際招標網分析師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意外。一方面,對于國內的幾家知名的大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而言,西亞并非工程機械出口的主要市場,所以出現這方面“盲點”比較正常。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工程機械的海外市場,主要分布在日本、韓國、美國、英國、荷蘭等國,這幾個國家幾乎囊括了我國工程機械近一半的海外市場。因此,對于像徐工、柳工、中聯、三一這樣的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巨頭,他們關注的重點顯然會放在歐美和東亞,由此導致的對西亞市場的忽視也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對于中小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而言,其登陸海外市場的過程卻顯得步履維艱。首先,由于品牌效應方面的差距,產品叩開國際市場的大門顯得異常艱難。工程機械設備造價較高,而且后續的維護、維修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強勢品牌效應在此顯得尤為明顯,品牌所代表的不僅是產品的質量,還有后續的服務保障。其次,由于缺乏對海外銷售渠道的構建和維護,使得機械設備的出口運作成本高昂,再加上出口規模所限,運作成本難以攤薄,從而造成出口利潤的大幅壓縮。山東華夏集團銷售總公司負責人李建輝就表示,盡管知道迪拜的消息,但是并沒有非常重視,因為“感覺產品銷售到國外和在國內銷售的利潤差不多”。*后,海外市場營銷經驗的缺乏導致中小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市場情報工作的落后,從而白白地浪費了這一在國際市場露臉的好機會。浙江德英建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鞏主任的話*具概括性,“國內的工程機械生產企業中,大多數并沒有那么大的實力進軍國際市場,與徐工、柳工等大型企業是無法相比的”。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那些規模偏小、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都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而言,今后國內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了。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成效的逐步顯現,以及對新開工項目的諸多限制和約束,工程機械的國內市場恐怕也難有太大的增長空間。對于那些大型的知名企業而言,高速增長的國外市場還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加廣闊的增長機會;而對于那些不具備在海外闖蕩條件的制造商而言,即便保住國內的市場恐怕都不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