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摩托車工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是身處高溫的“溫度計”,雖然偶爾也曾遭遇“寒流”,降過溫,但行業發展趨勢總體上仍處于較快增長期,特別是國內市場由“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勢”,更是我國摩托車行業的成長見證。今年以來,我國摩托車企業加大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力度,不斷將市場的觸角伸向未開發的“處女地”,進軍國際市場持續升溫;而國內市場由于政策、市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國內摩托車銷售比重急速下滑,行業呈現出“內冷外熱”的發展態勢。
市場“冷”的存在與演化既是市場變化的原因,也是市場變化的結果。今年以來,由于受消費替代品、使用環境、消費者購買力、銷售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國內摩托車當期市場大幅下降,出現相對較“冷”的局面。
1、消費替代品掠地攻城,搶占市場“蛋糕”
近年來,我國摩托車行業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治理整頓和加強管理正逐步規范,但由于大中城市禁、限摩托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就為摩托車消費替代產品的發展造就了“溫床”,尤其是今年,摩托車消費替代產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乘虛而入,對當期摩托車市場造成了很大影響和沖擊。特別是不規范的燃油助力車和電動自行車更是首當其沖。目前市場上的燃油助力車的排量大多都在50-80ml(國家規定不超過30ml),已經大大突破了國家規定的技術標準;而市場上的電動自行車大部分實際上就是電動摩托車,其*高時速遠遠大于國家規定的30km/h。燃油助力車和電動自行車以其不用上機動車牌照、無車輛購置附加費、價格低、騎行方便、使用成本較低等因素,在城鎮和平原地區擁有較大市場需求;特別是在一些對交通總量實行適度控制的城市,燃油助力車和電動自行車已成為人們出行的基本交通工具之一。僅在南京市,燃油助力車和電動自行車擁有量已達4萬輛以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燃油助力車和電動自行車的市場保有量已超過800萬輛。這些不規范的燃油助力車和電動自行車對摩托車行業帶來了*的沖擊。
與此同時,小排量經濟型汽車的解禁,搶占了當期摩托車市場份額。今年4月1日,國家正式為小排量汽車解禁,使一些摩托車的期望消費群體轉向購買小排量經濟型汽車,使原本的潛在市場被“鯨吞”,特別是對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摩托車市場影響更大。
2、市場環境欲說還休,基本格局尚未根本轉變
為提升我國摩托車行業技術水平、治理行業散亂差、促進公平競爭、加強環境保護、促進摩托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去年以來,國家嚴格實行了摩托車生產準入、歐Ⅱ排放標準和“一車一證”制度、降低消費稅等政策措施。這些“利好”既使行業經歷了一場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清盤和洗禮,行業競爭環境和條件日趨好轉;同時又使全行業的發展進入了動蕩轉型期。在這一特殊時期,由于我國摩托車工業的“先天性”不足和我國摩托車市場自身的不規范等因素,伴隨著這一系列的治理整頓,一些影響摩托車市場的不和諧因素漸顯端倪。一是國內各大中城市禁、限摩托車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禁、限摩托車的堡壘日益擴大,并有越演越烈之勢,在短期內得不到根本解決。二是有關部門對于屬于機動車的摩托車的管理力度日益加強。特別是從今年7月1日起交通強制保險的實施以及成品油價的持續上漲,直接導致摩托車使用成本的增加,這將嚴重影響到消費者(特別是廣大農村消費者)選擇摩托車消費的意愿。
三是實行“一車一證”新政后,一些二三線企業的部分產銷量已由過去暗箱操作轉向透明運作、由隱藏轉向公開、由水底浮出水面,加之原本已出局的企業,后又通過生產準入“重出江湖”,使行業的混亂局面進一步加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在行業治理整頓期間,市場不可能從根本上得以“凈化”,市場環境的混亂局面仍將是這一特定時期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而且隨著治理整頓的深入,這種局勢將更加“動蕩”,競爭的殘酷性和無情性將更加慘烈。
3、消費群體變生意外,市場拉動乏力
對國內摩托車行業而言,80%的市場主要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農村市場是直接反映我國摩托車發展狀況的“睛雨表”。但由于今年開年以來,一些農村特別是廣大摩托車主導市場的農民消費群體受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沒有形成拉動需求的牽引力。
首先,農民增產不增收。雖然國家出臺了減免農業稅等系列政策,但由于農資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農民收入并無明顯提升;其次,近年來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大量民工長期在外打工,而當地對外地人購買摩托車又有許多限制,因此這些農民工未形成有效的消費群體,直接影響了當期摩托車的銷售;此外,今年我國氣候反常,臺風、洪澇、干旱、地震等災害頻發,這對作為農用生產資料的農村市場摩托車的銷售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銷售方式花樣紛呈,提前透支后期市場
近兩年來,隨著摩托車銷售網點向農村鄉鎮延伸,購買摩托車可以分期付款或賒銷,形成提前消費,直接影響到后期市場。由于提前消費,反應到現在就形成消費減緩,現在農村市場摩托車銷售已比較艱難。
以上四個方面的影響,致使今年國內摩托車相對較“冷”,一些摩托車主流企業的銷量持續下滑,甚至有的企業下滑30%以上。與此相反,國外市場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與發展,其作用與地位得以凸現,在國內摩托車市場相對走低的不利情況下,成為拉動我國摩托車工業發展的生力軍。
今年以來,政府多管齊下,嚴格推行國際標準,從源頭上提高企業的進入“門檻”,使我國摩托車市場的競爭環境從混亂轉變到有序,行業逐步走向相對規范、理性、公平的競爭發展軌道;同時,加大對摩托車行業的整頓、調控和管理力度,加之摩托車出口企業不但注重出口規模的增長,而且更加重視效益的提升,確保出口與創匯并駕齊驅,促進了我國摩托車行業的健康發展。僅今年1—7月,我國摩托車出口3541514輛(臺),與去年同比增長51.65%;出口創匯142540萬美元,同比增長57.9%,出口量占銷售量的比重也由今年年初的18.96%躍升為
29.8%。到目前為止,我國有69家摩托車企業的產品出口世界159個國家和地區,幾乎覆蓋了全部擁有摩托車的國家和地區,是目前世界*大的摩托車生產大國和世界主要的摩托車出口國家,摩托車的品質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摩托車的價格與本田、雅馬哈、鈴木等世界摩托車“航母”的價格相比優勢明顯,成為機電類產品中*活躍的出口產品之一,不僅成為帶動摩托車行業總量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經濟的繁榮和出口創匯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