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波特曼(Robert Portman)聲稱,如果中國政府不降低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壁壘,他將考慮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提起申訴。
波特曼在發布了一份有關對華貿易關系的全面調查報告后,對汽車零部件等問題再次向中國施壓,業內人士稱,其目標直指中國頒布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
美國態度強硬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告訴《*財經日報》,中國政府出臺《辦法》的目的在于通過直接促使合資企業提高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逐漸減少對進口零部件的依賴,以提高國內零部件的自主生產能力。也是為了遏制“CKD”造車,稅收流失的局面。
該《辦法》規定:“進口全散件(CKD)或半散件(SKD)組裝汽車的、進口車身、發動機兩大總成裝車的……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的60%及以上的。”滿足如上條件,即將被核定為構成整車特征的進口零部件。
自去年開始執行后,一直以進口零部件名義享受關稅優惠的組裝車,就不能再以散件名義變相逃稅,而必須比照相對高得多的整車計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近日,羅伯特·波特曼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聲稱:“目前在雙邊貿易所帶來的機遇中,我們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關系缺乏公平、持久和均衡。現在是重新調整我們對華貿易政策的時候了。”
歐洲方面要求放寬期限 去年11月,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也對《辦法》提出了交涉。他表示,這項新規使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的歐洲汽車制造商,難以通過向在華組建的合資企業出口汽車零部件而獲得額外收益,并不得不從中國工廠購買汽車零部件。他的發言人甚至威脅歐盟有可能就此向世貿組織起訴。
對此,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的希望是《辦法》能考慮區別對待不同車型的本土化問題,比如給新車2~3年的“寬容時間”。
近日,歐洲汽車工業協會駐華首席代表戴麟在接受《*財經日報》采訪時拒*美國貿易代表的上述言論進行評價,只是表示,因為歐洲汽車商在中國投資多,且新車型多,國產化需要時間,受到的影響可能比美國更大。
他進一步稱,此事歐盟官方已經和中國商務部進行接觸和談判,具體進展無法透露。
而中國汽車工程協會理事長張小虞則表示:“中國政府制定這樣一個具體的管理辦法,是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過渡期的保護,我想我們會依照WTO基本的規則把這個事情處理好。”
“雖然中歐目前已經就此議題展開對話,但美國方面的介入可能將使這一局面更加復雜。”一位業內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