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3.4%,而工業品出廠價格只上升了0.9%,購銷差為2.5個百分點。
然而,廣東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卻仍在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19.8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1%。
比如,包括徐福記在內的廣東食品制造業,上半年實現利潤約23億元,同比增長了54.5%。
事實上,這種“高進、低出、利增”的局面在廣東已經持續了3年多,而在此過程中,廣東工業利潤也獲得持續增長。這似乎成了一個難以解釋的謎。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個調查報告,揭開了謎底。
調查顯示,受影響的企業都在不約而同地通過各種方式,極力降低原材料價格上漲,產成品價格下降的負面影響,并已經取得了實效,徐福記就是一個例證。
調查同時也表明,在大部分行業普遍利潤流失的情況下,一些上游產業、壟斷企業卻獲利頗豐。此外,在整體風光的背后,部分中小企業舉步維艱,陷于倒閉和瀕臨倒閉的邊緣。
高進低出利增
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3.4%,而工業品出廠價格只上升了0.9%,購銷差為2.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調查了廣東37個大類行業的相關情況。這37個行業的原材料購進價格全面上漲,有12類的漲幅超過5%,占32.4%;其中,漲幅超過10%的有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4個行業。
如果以2002年為基期,到上半年為止,廣東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累計上漲3.4%,原材料購進價格累計則上漲25.1%購銷價差達21.7個百分點。
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廣東自2003年延續至今。其中,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購銷價差分別為4.8、9.0和3.5個百分點。
奇怪的是,利潤為什么仍在持續增加。
比如紡織業和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除了受“高進低出”影響,還受到國外反傾銷和國內降低出口退稅標準的影響,但是廣東的這兩個行業卻在今年上半年依然表現搶眼。
紡織業,上半年實現利潤約6.6億元,同比增長7%。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表現更突出,上半年實現利潤約7.9億元,同比增長23.2%,而其購銷價差卻達到6.9個百分點。
“紡織行業出現的這種狀況真正叫人難以理解!”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在進行相關分析時表示。
其實,不止紡織行業,在廣東的多個行業內,幾乎都出現了高進低出而利增的現象。
在多年的摸爬滾打中,廣東自覺地完成了整體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而各類企業也各出奇招,主動節能降耗、降低成本,事實證明這確實取得了實效。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徐福記公司在精簡人員的同時,還改變過去全部通過中間商供應原料的方式,部分原材料直接到產地采購。僅雞蛋一項,通過直接到北方采購,成本下降10%。
類似徐福記公司的這種做法,其實很多企業早已著手。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是行業類龍頭企業。早在幾年前,該公司就搶先在新疆設立了棉花種植基地,當時投資約6000萬美元。紡織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棉花,從資源價格低廉的新疆源源不斷地供應位于廣東佛山高明的廠房。
“所以,盡管近年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但對我們的影響倒不是很明顯。”該公司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類似的產業轉移也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周邊欠發達地區之間進行。據部分企業反映,由于土地使用費、電力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轉移后生產成本降低10%以上。
而過去喊了多年口號的“節能降耗”工作,近年來也獲得突破性進展。在日益昂貴的能源和原材料面前,不少企業主動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
佛山新順電力公司,通過安裝兩臺余熱發電機組和改造電廠進氣降溫工程,提高燃機出力1%-2%,在同樣能耗情況下增加5%的發電量,有效地降低了企業成本。
美的家電集團以前的原材料余料都當廢品低價處理,現在則盡量利用來制造小零件,提高了原材料的使用率。
正是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廣東的萬元GDP能耗降為0.79噸標準煤,為全國*低。
較長時期以來,廣東一直強調全省重化工業的發展和布局,這在能源和原材料緊張的今天也得到回報。
過去,“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是廣貨的代名詞。但是,今天汽車、船舶、石化、IT、裝備工業等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已開始唱起主角。
汽車工業方面,廣州本田、東風日產、廣州豐田項目相繼落戶廣州。石化工業,總投資200億元的中海油煉油項目已經開工,投資43億美元的中海殼牌乙烯項目已經試產。IT制造業,占國際市場75%以上份額的電腦主板、磁頭等產品來自東莞。深圳市經對投資企業進行選擇,現有一半的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這些新的工業企業,設備先進,技術新穎,抗原材料價格上漲能力強,提供了可觀的工業利潤。
此外,廣東*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漸成氣候。2006年,廣東中國*達到221個,占全國總數1338個的16.5%。2005年,這些*產品工業總產值為7401億元,出口總額為242億美元。*產品往往供不應求,抵御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能力顯然要強得多。
“成長”中的隱憂
但是,這并不表明,廣東工業發展就不存在問題。事實上,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調查發現,隨著工業利潤的持續增長,可能影響廣東的隱憂也在悄悄“成長”。
本報記者經粗略計算了一下,能源、原材料行業、壟斷行業和受能源、原材料漲價影響較小行業的利潤,在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值719.82億元中,占到562億元。也就是說,其余20多個行業僅僅分食了不到158億元的利潤。
事實也證明,在“高進低出”的情況下,相當多的中小企業虧損嚴重,陷于倒閉和瀕臨倒閉的邊緣,正在苦苦掙扎。
據深圳市城調隊7月份對13家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被訪企業中認為本企業“高進低出情況嚴重或比較嚴重”的有6家,占46.1%。企業采取應對措施后,認為“收效一般的”有7家,占53.4%,認為“收效低的”有2家,占15.4%。
如佛山三水區某電纜廠,今年1月份銅的購進價為3.2萬元/噸,6月為6.3萬元/噸,期間*高為8萬元/噸,該廠上半年半停產仍虧損130萬元。
調查報告*后認為,面對“高進低出利增”的情況,只要不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政府就不必過多干預,市場將通過價格傳導機制予以調節。
但是,調查報告同時認為,壟斷既不公平也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應通過改革逐漸放開一些壟斷行業的準入政策,適當吸收民間資本加入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