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摩托車行業管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新政策提高了摩托企業準入門檻。
摩托企業門檻提高
去年6月1日,發改委開始執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規定新建摩托企業投資不低于2億元,但這2億元是流動資金還是固定資產都沒有明確,對注冊資金也沒有要求。
“發改委新政提高了進入摩托行業的門檻。”市汽車工業辦公室譚副主任說,新建具有法人地位的摩托企業,總投資不低于2億元,注冊資金不少于8000萬;集團公司建立非獨立法人分公司,總投資2000萬元即可,但固定資產投資不低于1000萬元(包括不少于500萬元的設備工裝等)。
控股權讓假重組現形
我國摩托車企業數量*多時有200多家,呈現出小、散、亂的特點。產能嚴重過剩,令各企業頻頻發動價格戰,致使行業惡性發展。以越南市場為例,以前我們出口到越南的摩托*多可賣800美元/輛,而現在即使加上關稅,一般品牌摩托的零售價也不到300美元/輛。
自2003年《摩托生產準入管理辦法》實施以來,我國摩托企業猛跌到150家左右。那些不具備摩托生產資格的企業哪里去了?“有相當部分‘掛靠’到大企業,以子公司、分公司名義繼續生產。”這種假重組根本沒有達到把摩托企業做大做強的初衷。
此次發改委新政對重組設下了硬指標:一家公司成為另一家集團公司的子公司,集團公司必須控股50%以上,子公司注冊資金要在2000萬元以上。50%以上的控股權讓假重組現了原形。同時,子公司的名稱要冠上母公司的名。
摩幫巨頭主導洗牌
“發改委新政是摩托行業洗牌的信號。”我市某摩幫巨頭一負責人稱,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摩托車仍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每年市場銷量大概在1200萬到1500萬輛左右。國內前10名的年產量都在百萬輛以上,市場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發改委新政是摩托行業宏觀調控的延續。”新建子、分公司的集團公司,其摩托車銷量前3年累計要達到90萬輛。也就是說,目前重慶23家摩托整車企業,只有嘉陵、建設、力帆、隆鑫和宗申才具有重組的資格,因為其他摩企的銷量太小。
今年開始的一車一證和歐III排放標準就淘汰了1/4的摩企,但現在全國仍有90多家摩托車企業。“摩企數量還是偏多!”“今后將留下3家年產150萬輛摩托的龍頭企業,后面跟著幾家年產百萬左右的企業,這就是我國摩托車的市場格局。”一摩企負責人這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