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零部件業抓住國家支持自主創新的戰略機遇期和國際汽車產業轉移的契機,進行必要的戰略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和開發能力的提高,滿足整車發展的需要和市場的需要,呈現五大特點:
初現集群規模效應
當前,隨著汽車集團的快速發展,圍繞主機廠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也得以快速發展。按地區劃分,現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6大零部件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及集群效應,今后還會得到更快的發展。在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名單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有22家,占百家企業總數的22%,銷售收入占百強企業銷售收入總和的61.44%,其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4家。這百強企業2005年共實現銷售收入2175.77億元,同比增加210億元,增長率為10.7%,占國內4447家規模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收入的63%,這表明汽車零部件行業的規模效應有了很大提升。
整合重組步伐加快
今年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聯合重組、生產社會化、專業化有較快發展,基本擺脫了過去那種“數量多、規模小、質量差”的格局,制造水平明顯提高,并已形成為國內整車廠供貨配套體系。如一汽富奧公司、東風零部件事業部等,他們已面向更廣闊的市場。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迅猛,投資多元化正在形成,表現出明顯的成長力和競爭力,不但已成為售后市場零部件供應的主力和出口主力,而且正在創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如萬向集團、浙江三花、萬豐奧特等。
今年以來,零部件行業加快產業整合步伐,在零部件銷售上,建立零部件銷售聯合體,建立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銷售網絡,結合物流企業,形成一些大的零部件銷售集團。如柴油機配件已建成了柴油機配件聯合體,對柴油機配件市場發展的價格自律、市場導向有一定促進作用。據了解,國家在幾年內將制定新標準,把總成類零部件廠整合到2~4家,其他則向二三級配套廠分流。
國際競標能力迅速提升
今年上半年,各零部件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全球零部件采購競標,中標率大大提高。如上半年美國通用EPSILON項目已在上汽13家企業定點,很多產品不但向上海通用供貨,還將向通用全球的其他工廠供貨。上海小糸的車燈、納鐵福的傳動軸、三電貝洱的空調壓縮機、延鋒江森的座椅面套、中彈的懸架彈簧等一大批產品繼實現OEM配套后,目前又進入同步開發行列,表明這些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大大增強。
今年一季度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為46.23億美元,同比增長44.11%;隨著汽車零部件開發能力增強,OEM總成件配套出口大訂單明顯增多。今年3月,奇瑞5000臺發動機出口美國,是迄今為止奇瑞發動機出口量*大的一筆訂單。據統計,跨國公司到2007年年底前計劃在低成本國家采購500億美元的零部件,其中70%的企業瞄準了中國企業,中國零部件企業要利用已形成的基礎,努力成為國際汽車零部件采購中心。
趨向高技術含量產品
由于引進技術及與國外先進企業合資合作,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也已批量生產。如上海聯合電子有限公司和北京德爾福萬源發動機管理系統公司分別引進博世和德爾福技術,生產汽油機電噴系統;上海汽車制動系統公司利用博世技術生產轎車用ABS;石家莊久樂公司、錦州合昌公司、錦州錦恒公司等生產安全氣囊產品;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生產自動變速器;東風汽車公司、上海日野、華北柴油機公司引進生產的康明斯、日野PCⅡ、道依茨1015等大馬力歐Ⅲ排放水平的柴油機等等。
汽車電子化的發展趨勢,使我國今年汽車電子產品出口轉旺。延鋒百利得的安全氣囊總成走俏國內外市場,一季度出口創匯達360萬美元。聯合電子的傳感器、噴油器等電子產品今年出口有較大幅度增長;延鋒偉世通電子公司的汽車電子產品繼續保持良好出口勢頭。此外,上實交通的汽車喇叭也在今年實現OEM批量出口。
外商投資力度繼續增強
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資中國合資企業正在發生3個轉變:從參股向控股轉變,從合資向獨資轉變,從占據市場向壟斷市場轉變。列入《財富》世界500強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全部進入中國投資,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其中不乏德爾福、偉世通、博世、電裝、李爾、西門子、江森自控等零部件巨子在華建立的企業。這些企業經營的汽車業務主要集中在車身、發動機、變速箱、車橋、車架、轉向、制動、電子與電器、飾件、空調、乘客保護系統、音響、排放系統等領域。這些構成汽車*重要的零部件總成和模塊的生產企業,成為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骨干企業。
跨國零部件企業布局中國市場,一方面顯示了中國市場的潛力,使中國國內零部件產品的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給本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