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已形成輻射整個區域的增長極,但一部分汽車廠家在研發、制造、設計方面還明顯不足
中國三大汽車集群地發展迅速,帶動相關零部件基地崛起。然而,由于規劃不夠合理,一些
基地的優勢互補效應尚未完全得到體現。
目前,長三角的上海浦東,珠三角的廣東以及環渤海的北京、天津,已經形成輻射整個區域的增長極。但一部分汽車廠家在研發、制造、設計方面還明顯不足,許多關鍵零部件還需進口,如轎車底盤、發動機、車橋等。
原因很簡單,“產業分散、專業化程度不高、無法與整車廠同步開發,這是諸多零部件企業的通病。”經濟學家林凌教授對《財經時報》記者分析。
上海:集聚度*高
據為上海大眾配套的某零部件企業負責人介紹,緊鄰上海大眾的上海國際汽車城,是歐洲零部件企業集聚程度*高的地區。
位于安亭的上海國際汽車城,是上海市政府謀求汽車產業轉型的一個重大決策。按照上海市“十五”規劃,安亭鎮是未來亞太地區汽車貿易的核心市場和重要集散地,重點引進二次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
目前,安亭已引進中外零部件企業100家左右,引進資金35.5億元。上海國際汽車城是中國*大的零部件配套園區,通用、福特、戴-克的很多配套件是從這里生產出來的。
上汽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財經時報》記者,上汽已有46家合資零部件企業落戶安亭,包括延鋒偉世通、上海小糸車燈、納鐵福、易初通用等,這引起跨國汽車公司的關注,部分企業已被納入其采購體系。
據介紹,以安亭為中心,周圍500公里內有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南京菲亞特、奇瑞、亞星客車、江淮等汽車企業。這使上海零部件產業的規模化輻射到江浙地區。
上海國際汽車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處處長楊陽說,放在整個長三角這盤棋中,安亭的優勢就凸現出來,直接影響到浙江、安徽、江蘇,一大批零部件基地由此被帶動起來。
廣州:初具集群概念
根據《廣東省汽車工業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到2010年,汽車整車與零部件產值的比例將提高到1:0.5以上,汽車零部件產值達到800億~1000億元。
據介紹,在區域布局上,廣州汽車已形成三大板塊。包括東部開發區板塊,是以廣州本田、廣州本田二廠和本田出口基地為首的汽車生產貿易基地;北部花都區板塊,以東風乘用車公司為龍頭興建的汽車城;南部南沙板塊,則是以豐田汽車為主的環保汽車城。
“整車廠家的布局,直接帶動了周邊地區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廣州汽車銷售行業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對《財經時報》說。
據介紹,目前,廣州的汽車零部件廠家達到200余家,20多家在建,投資額超1000萬美元的有14家,形成開發區、廣州汽車集團零部件公司、花都區和東風本田發動機四大主要汽車零部件生產體系。
本田、豐田、日產選擇廣州,顯然是借助珠三角特有的輻射力。據豐田汽車的研究人員統計,在廣州本地采購零部件,比從日本進口零部件節省成本30%。
早在2003年,廣州制定的《廣州市汽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中提及,到2010年,廣州轎車年產量目標達130萬輛,總產值要達到3000億元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部分零部件全球供應的重要基地。
在廣州,日本廠商借助集群效應形成獨特優勢,日系汽車基地極其完整,并與歐美廠商形成地域上的競爭態勢,帶動上下游零部件公司的跟進。雖然大多數零部件企業的規模很小,但通過地域集群,上下游配套的輻射能力極大,其物流和成本優勢逐漸凸現出來。
但珠江三角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楊久炎研究員的觀點是,廣州汽車由于底子薄,依靠自己力量形成品牌并不容易,而且運作過程中政府行為太多。在產業結構導向上,廣東走過彎路。
京津:尚未聯動
環渤海區域七省二市,正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又一新興的經濟圈。
濱海新區地處環渤海經濟帶的焦點位置,被賦予開放開發“先行先試”的特殊政策。據《財經時報》了解,該區的定位是,立足天津,服務環渤海,輻射東北、華北、西北遼闊的“三北”地帶。
在濱海新區的*新規劃中提及,2010年地方生產總值要翻一番,相當于年均增長15%。天津濱海新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介紹,天津市目前有整車企業6家,零部件企業196家,其中絕大多數企業是為天汽配套。
這位負責人說,2003年一汽與豐田在津建立生產基地后,豐田汽車的配套企業不斷落戶津門,如愛三工業、亞進汽車門鎖、安賽沖壓、豐田工機汽車部件等。
汽車產業被天津市政府定為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天津濱海區管委會另外一位負責人告訴《財經時報》,天津汽車的發展規劃要求,2010年汽車總產量80萬輛,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同時,加快建立汽車零部件生產配套體系。
隨著豐田汽車的投資力度加大,天津發展成為*具影響力的汽車產業集群地。不過,近年來天津的總體經濟發展遲緩,這讓不少人惋惜。
京津地區還是中國北方汽車消費市場增長*快的地區,發展潛力巨大。有專家通過《財經時報》建議,兩地政府應更多考慮產業集聚的效益,形成京津汽車產業集群,以資產為紐帶,加快重組、改造和機制轉換,參與國際競爭。
北京和天津相距僅120公里,如果兩地聯合,資源優勢共享,可以實現雙贏。遺憾的是,京津之間的產業合作跡象目前還沒有看到。“出于利益考慮,北京現代和天津汽車產業還沒有實質性的聯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專家對《財經時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