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再制造技術修復的坦克磨損零件,不僅壽命延長了兩倍,而且成本只有新品的1/8;他受英國*大的再制造公司李斯特·派特公司的委托,修復了英國人不能修復的路虎汽車發動機缸體。他就是中國再制造工程的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
徐濱士院士在“第二屆全國裝備再制造工程學術會議暨首屆青年再制造工程學術論壇”上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與記者談起中國再制造業的發展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前景。
3輛坦克的故事
談起中國再制造行業,就不得不提徐濱士和3輛坦克的故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從前蘇聯引進的坦克上,有一些關鍵零部件跑到4000公里就壞了,這些多是薄壁零部件。前蘇聯專家指出,這樣的零部件磨損后沒法維修,只能報廢。
當時還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當教員的徐濱士曾試著用焊接的方法修理。“結果還真是不行,零部件壁太薄,一焊就變形了。” 徐濱士回憶說。
到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了等離子噴涂技術。徐濱士試驗用等離子噴涂技術“再制造”受磨損的坦克零部件。他驚奇地發現:經過處理的零部件不僅耐磨性比原來提高了好幾倍,壽命延長了兩倍,而且成本只有新件的1/8。
為了驗證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徐濱士向軍委裝甲兵領導申請了3輛坦克做試驗。
徐院士給記者講述了試驗的過程:“我們給一輛坦克裝上新件,另一輛坦克裝上經過再制造的零部件,兩輛坦克一起跑。結果裝新件的坦克行駛4000公里,那個零件就壞了,裝著再制造零件的坦克還是好好的。我們給壞的坦克換上一個新件,兩輛坦克又一起跑了4000公里,裝新件的坦克又壞了,而裝再制造零件的坦克仍然可以使用。直到第三個新件換上坦克,再制造的零件還在使用。”
這下,徐濱士的再制造技術得到廣泛承認。徐院士說:“這個試驗證明再制造的產品不僅能達到新件性能,而且可以超過新件的性能。”
對于再制造,徐院士特別強調“高技術”修復的作用。“一個產品從開發設計開始,到報廢后需要再制造,這段時間至少是10年。在10年里,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肯定出現新的技術。利用新技術再制造的產品,可以彌補原來產品*薄弱的環節,所以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可能超過新品。再制造不是二手產品,而是新品。”他解釋說。
從引進技術到出口技術
在徐院士的再制造定義里,也特別強調“產業化”。1994年,中國重汽集團與英國*大的專業化發動機再制造公司李斯特合資成立了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發動機再制造。徐院士與復強公司一直保持密切聯系。
他介紹,復強公司開始從英國李斯特·派特公司引進的再制造技術,主要采用尺寸修理法。而徐濱士主持研究的中國自主再制造技術,則是把先進的表面工程技術融入到再制造技術中,對廢舊產品進行改造。
*近,英國路虎公司遇到一個難題。路虎一款車的發動機缸體是鋁合金的,構造也比較特殊,英國現有的技術很難完成這個缸體的再制造。
英國路虎公司聽說徐院士這里有新的再制造技術,就拿著一個報廢的缸體來請教他。結果徐院士帶領的工作小組經過多種方案的試驗研究,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技術完成了路虎的發動機缸體再制造。路虎公司的人把樣品拿回去做了臺架試驗和裝車試驗后,心悅誠服地告訴徐院士:“你成功了。”
徐院士和他帶領的團隊的成功,也使中國再制造技術得到國際認可。*近,英國李斯特·派特公司已經決定與中國合資成立再制造技術生產試驗室,引進中國先進的再制造技術。
徐院士說:“從引進英國的技術,到把先進的技術賣到英國,事實證明了中國再制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在國際上的地位。”
現在,濟南復強公司已經與中國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試驗室合作,使用高速電弧噴涂、自動化納米電刷鍍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進行零部件的再制造。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容易普及
徐院士是中國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試驗室主任,他主持的試驗室從事多種行業再制造技術的研發,但是徐院士特別關注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再制造。
他告訴記者,今年4月曾培炎副總理在國家發改委《關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及有關對策措施建議的報告》上批示,同意以汽車零部件作為再制造的產業試點,探索經驗,研發技術,同時考慮適時修訂有關法律法規。
據悉,今年10月在科技部發布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關鍵技術與應用”被列為重點課題。
徐院士說,汽車行業的再制造與人們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是*容易普及的再制造行業,也能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效益。
徐院士主持的中國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試驗室,曾以濟南復強公司為例,對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業進行經濟環境效益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如果復強公司每年再制造1萬臺斯太爾發動機,可以產生3.23億元的回收附加值,節約電能1600萬度,同時為社會提供500個就業機會。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對環保和循環經濟的需求,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發展將擁有廣闊的市場。”徐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