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國內46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新統計結果顯示:2006年1~11月,全國汽車行業零部件制造企業工業總產值為4208.6億元,同比增長32%;零部件行業利潤總額為257億元,同比增長38.71%,總體贏利情況趨好。
有關專家認為,這次統計結果不能反映零部件行業的總體情況。
零部件行業總體贏利能力增強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贊峰認為,2006年,我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720萬輛,同比增長27%和25%。從整個統計數字來看,零部件行業的利潤總額和總產值都有較大幅度增長,表明整個零部件行業的贏利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這得益于中國汽車生產規模的增長,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郭英男認為,國內零部件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32.61%,而虧損企業的虧損額也增長了22.12%,反映了零部件行業的馬太效應比較明顯。郭英男說:“部分企業在資金積累、技術儲備、管理提升等方面與大的零部件企業存在一定的差距。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加入WTO后,企業面臨的競爭更激烈,降價成了家常便飯,迫使零部件價格也相應下降,大的零部件企業能夠經受住降價的壓力。另外,國產零部件的科技含量也在提高,使小企業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因此,馬太效應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表現得更加明顯。”
據統計,2006年,進口件裝配的發動機同比增長56.33%,遠遠高于國內制造的發動機。對此,郭英男認為,目前國內制造的柴油機基本上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而汽油機則存在一定的差距。他說:“進口件裝配發動機增長,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發動機生產廠家不能生產高端發動機;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發動機市場多變,直接從國外進口零部件進行組裝,可以使成本回收更快。比如,一汽海馬福美來的發動機就是用進口件組裝的。”
郭英男強調:“進口件裝配發動機自配量累計同比增長173.48%,而進口件裝配發動機商品量同比只增長了12.8%。這說明,一些整車企業用進口件組裝的發動機很大一部分被這些整車企業自己使用了。”
統計只能反映零部件行業60%~70%的情況
雖然2006年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情況良好,但李贊峰認為這次統計還有些保守。李贊峰強調:“這次統計是否全面反映了中國零部件行業的情況,還有待商榷。”
目前國內零部件行業包括本土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三大部分。李贊峰說:“這次統計沿用了原有的統計方法,對原來那些老企業上報的數字進行統計,而大部分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都沒有被統計。”近年來,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都有大幅度的增加,恰恰是這些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從這一點來說,這組統計數字只能反映零部件行業60%~70%的情況。若以年總產量720多萬輛汽車、每輛汽車的價格為10萬元來計算,中國汽車行業的年銷售額就有7000多億元,零部件行業的經營收入應該占整個汽車行業的70%~80%。這與統計結果有一定的出入。顯然,這個統計存在一定的誤差。
據統計,2006年1~11月零部件行業新產品產值增長了51.64%。李贊峰認為,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汽車性能的改進絕大部分是通過零部件改進實現的,特別是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的成績更為突出,如果把這部分產值也算進去,新產品產值的增長率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