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州海關統計,2006年福建省汽車零件出口31914萬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長17.5%,今年1月份,出口3347萬美元,增長42.1%,主要出口美國、印度、日本、歐盟和馬來西亞。
福州海關有關人士稱,近年來福建省汽車零件出口勢頭良好,一方面是由于發(fā)達國家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的制造成本較高,因而跨國公司將汽車零部件行業(yè)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低成本國家大量轉移,同時加大了在中國的采購力度,建立零部件生產與采購網,將中國融入其全球經營網絡,向全球各地的生產廠商供貨;另一方面是國內產品性價比較高,經過數年的發(fā)展,福建省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yè)已經初具規(guī)模,部分產品質量完全可以與歐美同類商品相媲美,且價格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但專家同時指出,汽車零件生產和出口還面臨不利因素:
一是利潤受到雙重夾擊。生產成本上,2006年鋼材、油、鋁、煤等原材料出現世界性漲價,運輸成本、電價亦不斷上升。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普遍上漲,使企業(yè)的生產成本上升。售價方面,在整車市場降價的大形勢下,主機廠把降價的壓力轉嫁給零部件廠,汽車整機企業(yè)的零配件采購價格普遍下調,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零配件生產企業(yè)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二是采購國際化趨向大型企業(yè)。當今全球汽車工業(yè)出現了汽車整車廠和零部件廠相互獨立、整車廠建立全球獨立采購體系的新趨勢。以福特、戴-克、GM等世界各大汽車制造商為代表,其零部件自制率呈不斷降低趨勢,除少數關鍵零部件外,大部分配套產品都面向國際化采購。這種趨勢使得今后只有少數規(guī)模巨大、技術先進、能生產系統模塊的零部件制造集團才能向整車廠直接供貨。福建省2006年汽車零件出口值超過500萬的企業(yè)達10家,其中出口位列第1的企業(yè)僅出口5020萬美元,出口企業(yè)數量多但規(guī)模較小,未來競爭形勢比較嚴峻。
三是零部件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較低。由于我國汽車整車特別是轎車、SUV、MVP技術來源于不同國家、不同跨國公司,各公司標準不相同,如有日系、韓系、美系、德系、法系,因此在國內汽車零部件的標準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低,制約了零部件工業(yè)的發(fā)展。
四是貿易壁壘將制約汽車零件的出口。美國是汽車零件*大出口市場,也是對我國汽車零件進口限制較為苛刻的國家,自1997年美國對自我國進口汽車零件征收1%—20%反傾銷關稅,出口企業(yè)不僅投入大筆的訴訟費用,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福建省主要出口車輪、剎車盤、剎車片等低技術含量產品,生產企業(yè)眾多,價格競爭激烈,容易引致進口國實施反傾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