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的關鍵元素和國防工業中不可替代的稀有原材料,被各國視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之一。而我國作為稀土儲量、產量、供應量*大的國家,對稀土的開發利用水平和保護程度還遠遠不夠,稀土不是土,卻賣了個泥土的價格。在今年的"兩會"上,稀土問題成為了一大熱點。全國政協委員李衛在代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無黨派界的發言中以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駿豪集團主席朱樹豪的發言中都疾呼--
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鑭系15種元素加上與其性質相近的鈧、釔兩種元素。這17種元素統稱稀土,其用途廣泛,民用經濟、核能、太空計劃等都有應用,是國家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加之其在世界范圍內的緊缺性,稀土被稱為戰略資源。當今世界每5項發明專利中就有一項與稀土有關。美國認定的35個戰略元素和日本選定的26個高技術元素中,就有16個是稀土元素,比率為1/3。為此,美國、日本等世界先進國家,幾乎都通過立法儲備戰略資源,尤其是對稀有金屬的開采、生產和出口進行嚴控。作為世界稀土儲量第二大國,美國從1999年就已逐步停止開采本國的稀土資源。
我國是稀土資源大國,稀土儲量、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位,產量和供應量均占世界總量的90%以上。目前,我國的稀土業根據資源和市場走向已經形成南北兩大生產體系:北方是以包頭稀土資源為主的輕稀土產品生產體系;南方是以江西等離子礦為原料的中重稀土產品生產體系。近些年來,我國稀土產業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也面臨一系列尖銳的矛盾和問題。關注稀土,保護稀土,把稀土作為戰略資源予以高度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調控措施成了當務之急。2006年,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無黨派界人士組成調研組,對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我國稀土資源問題進行了調研。
李衛和朱樹豪兩位委員在發言中說,雖然稀土資源富集于我國,但是由于盲目、無序、過度地低水平開發,造成世界范圍的供過于求,價格低廉,寶貴的資源遭到破壞。長此下去,我國的資源優勢將會消失。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源儲量消耗過快,可持續利用和產業安全堪憂。開采秩序混亂,采、選、冶綜合利用水平低。據測算,按現在的開采規模,我國已探明的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僅能開采14年,包頭礦的枯竭期約為50年。二是初級產品產能過剩,出口低價競銷,長期在微利線上徘徊。由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嚴重過剩,100多家企業互相壓價出口,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的稀土出口量增加了近1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54%。而美國、日本等國家通過儲存中國的稀土,深加工進行戰略儲備并換取高額利潤。我國是稀土產業大國,卻淪為沒有定價權的稀土弱國。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應用產品開發滯后。我國稀土產品絕大部分是中低端產品,初級產品出口量占整個稀土出口量的75%。往往是我們以低廉的價格將初級產品賣到國外,又以高出幾十倍、幾百倍的價格從人家手里買回用我們的稀土制造出來的高端產品。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無黨派界,及朱樹豪委員建議采取相應的必要的調控措施,加強稀土等戰略資源的管理,發揮好稀土的戰略資源作用,維護國家的利益。一是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制度,從戰略出發,在國家層面上關注稀土,保護稀土。二是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規劃,創新稀土產業管理體制和機制,形成管理合力。建議由國務院領導出面,組建稀土工作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制度,負責有關部委稀土工作的協調規劃與科技創新,盡快出臺稀土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三是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加強稀土等戰略資源的管理,控制產能過剩。四是加快科技進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制定國家稀土知識產權戰略,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自主創新體系。五是嚴格行業準入門檻,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做強做大稀土產業。研究制定稀土產業政策,阻止資金、技術不達標的企業進入。同時,通過“關、停、并、轉”加快淘汰過剩產能的速度,推進企業聯合重組,打造稀土企業的聯合艦隊,成立“中國的稀土歐佩克”,在市場上形成占*主導地位的龍頭企業,使中國在調控國際稀土市場價格中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