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特別是重型汽車制造業是陜西的優勢產業,在拉動陜西省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陜西重型汽車的零部件產業集中度不高,總體上處于產品規模不大、品種不多、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尚未形成與主機廠發展相適應的配套體系,汽車制造業對相關行業的拉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委、省政府把發展以重型載貨車為主的汽車工業,作為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實現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因此,發展作為重型載貨車支撐體系的零部件產業,實現產品規;、產業集群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充分認識和了解發展陜西重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陜西省汽車零部件產業主要集中在重型汽車變速器、車橋等產品,其他基本是圍繞陜汽重型載貨車進行配套的零部件企業。本省的供應商約50家,主要是:陜西漢德車橋有限公司配套驅動橋、前軸;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公司提供變速箱和分動器;陜西萬方公司主要配套產品有駕駛室、車架線束、軍車用蓬布、管件等;陜西重型汽車零部件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油箱、備胎架等配套產品;陜西通力公司生產自卸車車廂、軍用車駕駛室本體和車架總成。
其他配套產品如汽車標準件、散熱器、液壓舉升缸、轉向油泵、蓄電池、汽車座椅、液壓件、密封件、部分彈簧等,所占配套產值都相對較低。
據統計,陜西重汽整車裝配的配套件有2800多個品種,由415家供應商供應,其中外省的供應商約有365家,占供應商總數的88%;省內相關企業為陜西重汽配套供貨比雖然達到80%以上,但總的看來,省內配套企業少,汽車工業對省內相關行業的拉動作用不強,而且配套僅占全部配套件的1/9。大量的非金屬件、機械加工件、汽車電器件、儀表、沖壓件、鑄鍛件等都在外省協作配套,地域上遠遠達不到汽車主機產品協作配套半徑100~150公里的要求,無疑也加大了主機產品的采購成本。
陜西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之所以相對滯后,一是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企業,研發水平低,缺乏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一些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大多被國外企業所控制,只能模仿別人的產品生產。二是陜西重汽前幾年生產規模上不去,又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使汽車零部件企業處于上與不上和如何發展的“兩難”境地。三是配套企業的抗風險意識和能力較差。為陜西重汽配套的企業多為“軍轉民”、地方國企與民營小企業,而且不少都是兼營配套,由于新產品開發研制費用較高,也影響到配套件上批量。四是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支持力度欠缺。省內配套件企業分散,處于自找產品、自我銷售、自籌資金、自求生存、自求發展狀況,導致設備、技術、材料的投入資金嚴重不足,生產形不成規模效益,招商引資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加之主機廠不斷壓價,使配套企業生產經營、效益受到影響。
積極培育和發展有鮮明特色的零部件產業集群
“十一五”期間,圍繞陜西汽車工業的發展,陜西重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思路是向系統化、模塊化供貨方向發展,形成能適應整車企業先進采購方式、專業化分工、層次明確,具有完整產業鏈的集群化生產格局;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發展大功率柴油發動機,大馬力、*次系列重型汽車變速器、離合器和車橋,開發生產電控燃油噴射裝置、ABS防抱死裝置、三元催化轉換器、調節變傳動比限差速器等產品。
要實現重型汽車配套件完整產業鏈的集群化生產格局,首先,建立全省性的培育零部件產業集群化工作的領導機制,統一部署協調總體工作,并以陜西省機械工業聯合會為依托,成立汽車零部件產業協會,制定集群化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具體措施,開展各種招商活動和信息發布,吸引大公司、大集團和優勢企業與省內企業的合資合作,積極促進業內企業的交流與合作。
其次,找準定位,解決好發展什么和怎么發展的問題。陜西省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重型汽車和轎車為重點,以零部件為基礎,帶動客車、改裝車的發展,加快產品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建成以西安為中心,向東西延伸的關中地區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重型汽車零部件產業。
其三,零部件企業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陜西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可逾越的階段性,“十一五”期間是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成長期,在處于爬坡階段并相對處于低端弱勢的情況下,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可以先從低端供應商做起,逐步進入三級、二級配套體系;也可從售后市場做起,逐步積累向OEM配套發展,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
其四,省內零部件企業的發展要依托整車企業的發展,但不能完全依賴整車廠。陜西省重型汽車零部件的發展首先要依托陜汽集團,零部件企業還應與比亞迪轎車、客車、改裝車、專用車的發展結合起來,做好協調和配合,形成完整產業鏈。
其五,財政性投資向零部件產業傾斜。對于已經為重型汽車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在財政上單獨劃出一塊,在企業技術改造、自主研發上給予資金的支持和傾斜;同時要協調省內融資渠道,加大對零部件企業的投資和信貸,為零配件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創造比較好的投融資和產品開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