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當中國汽車零部件的出口*超過進口時,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表專題文章指出:數年前,中國生產的零部件還是一個低品質的形象,但通過與國外公司的合作,通過引進技術和研發創新,中國造的汽車零部件質量得到迅速提高,中國也正在迅速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強國。
的確,200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不僅是量和質在發生著變化,伴隨著這些而來的還有企業競爭格局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產業鏈安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看重
翻開一些國內大型零部件企業的大事記我們不難發現,與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結盟已經成為2006年汽車產業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與北汽福田、德國博世、奧地利AVL結成三國四方的“國際化戰略聯盟”,與數十家有實力的零部件供應商結成“產品研發共同體”,與陜西重汽、重慶紅巖甚至是一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些都給濰柴這家已經脫離了中國重汽集團的獨立發動機供應商換來了更為安全的產業鏈關系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其實,這種通過供應關系所維系的產業鏈結盟早已在國內外存在,只不過通常我們注意到的是:當企業到了一定的發展時期和階段,一些松散的供應關系已不足以支撐某一核心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或從困境中走出),一條更緊密聯系的紐帶就會應運而生,它使得產業鏈上的每一個企業有了更明確的發展方向。
從國際上來看,自2005年9月起,福特汽車公司與博世、TRW和ZF等近30家全球一級供應商結為戰略合作伙伴,就是為了企業長遠的發展,在其全球供應商隊伍中進一步集中資源、降低成本、提高質量,以期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運作模式。
在中國采購10億美元以上已不再是傳說
2006年年中,從中國海關天津口岸傳來消息:2006年1~7月,天津口岸出口汽車零件價值比2005年同期增長61.1%,汽車零部件出口迅猛增長。同樣令人心動的消息隨后也從不同方向傳來:福特公司在華采購的汽車零部件將由2005年的16億~17億美元增長為2006年的25億~30億美元;大眾公司在華采購的汽車零部件則由2005年的1億美元增長了10倍,達到2006年的10億美元。與此同時,戴-克、通用等跨國公司也都擴大了在華采購。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一些省市的零部件出口也迅速增長,浙江、吉林、安徽、湖南……
記得二三年前業內還在經常傳說的段子———通用與福特等世界巨頭每年均打算在華采購10億美元以上的汽車零部件,因找不到適量的滿足質量標準的零部件而年年簽“空頭支票”。2006年以后,這個段子已經不用再傳了。
從記者走訪一些企業時碰到的跨國公司的考察人員那里也能感覺到,標致-雪鐵龍、康明斯、卡特彼勒、TRW等一些*的企業都已坐不住了,他們的采購人員不時就能在某個中國零部件廠商那里看到。
一個曾經的世界老大正在往中國搬家
德爾!@個在2004年以前一直居于《財富》世界500強汽車零部件類排行首位的公司,2005年于北美宣布進入破產保護程序以來,在美國本土的業務已每況愈下,近一年多以來一直在尋求出售其非核心資產,以求順利渡過難關。與在老家的景況完全不同的是,我們在中國卻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德爾福。 2006年4月,德爾福公司旗下的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宣布,其在中國山東煙臺的一家新的電子/電氣分配系統工廠正式投入運營;同月,德爾福中國科技研發中心正式在上海開業;還是在4月,德爾福宣布與廣西玉柴和江鈴汽車簽訂協議,兩家中國公司已選用其柴油噴射系統用以配置轎車;2006年6月,德爾福宣布增持其在華的汽車空調生產合資企業的股份,并獲得對該企業的管理權;2006年7月,德爾福正式在華成立貿易公司,向中國的汽車售后市場提供多種德爾福原配套質量的汽車零配件產品,吹響了進軍中國汽車后市場的號角……
以上只是截取了德爾福于2006年4~7月之間在華業務的一些片斷。由此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昔日的“老大”并沒有受到其在家鄉遭難所帶來的影響,為了其全球的均衡發展,德爾福正持續不斷地往中國這樣高速增長的市場轉移業務。
搭上中國快車是各跨國公司未來發展的保證
如果要對跨國公司在中國采購、在中國建廠的現象作一分析,那么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長期扎根中國。
之所以這樣說,有兩個*能說明問題的依據可以佐證:一個是不斷有*的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另一個則是國外公司正在不斷向中國汽車后市場滲透。
除了剛才談到的德爾福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之外,2006年1月,杜邦高性能彈性體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了技術中心,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外的又一個綜合性研發中心;2006年7月,法雷奧在上海設立了第二家研發中心;2006年8月,康明斯與東風公司聯合建立的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在武漢啟用……2006年歲末,另一家零部件巨頭企業———舍弗勒集團的亞太區研發中心也已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
在中國市場拓展的另一戰場上,一場絲毫不亞于正式交鋒的“場外”比試已經全面展開。博世、德爾福、AC德科、霍尼韋爾、電裝、馬勒、輝門、天納克紛紛厲兵秣馬,以各自的方式迅速在中國售后市場擴展。另一家在中國土生土長的美國企業亞新科,也于2006年秋季表明了向中國售后市場挺進的決心。兩大輪胎巨頭———米其林和固特異,以其強大的實力在中國上演了一場網絡陣地大戰。值得關注的是,8年前鎩羽而歸的美國頭號汽配流通企業NAPA,也以上海為橋頭堡重新搖起了藍霸的大旗。
繼德爾福的后塵,另一家美國零部件巨頭德納也于2006年3月正式向美國地方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在北美等市場不斷遭受噩運襲擊的時刻,為了更好地生存,跨國零部件巨頭從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采購已經成為其日后發展的必然。在欣賞昔日老大向中國搬家的同時,當今世界真正的零部件老大———博世同樣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與此同時,一些更為專業的*供應商,如博格華納、皮爾磁等也不約而同地落足中國。市場現象正在顯示: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各跨國公司未來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