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結束的北京國際車展上,記者見到了亞新科儀征雙環活塞環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映雪。他的行程安排得很緊。白天,他忙里偷閑逛了車展;晚上,他還要趕往外地。記者只能抓住中午的間隙與其進行簡短的交流。
“我覺得現在國內的主機廠應該多給本土零部件企業一些機會,要相信他們的實力。”吳映雪直奔主題。
作為國內活塞環行業的龍頭企業,儀征雙環在國內市場上占有25%的份額,每年還向3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產品,有2200多種產品,已融入通用、福特、豐田等跨國公司采購體系,躋身全球十大活塞環供應基地行列。但是,讓儀征雙環的員工感到困惑的是,國內主機企業仍然有意無意地冷落他們的產品。
“在選擇供應商的過程中,國內一些汽油機企業和柴油機企業往往選擇國外知名的零部件公司合作,而忽視本土零部件企業。我們曾經連續兩次在一家客戶那里做過產品的臺架試驗,每次試驗結果都證明我們的產品值得信賴,但客戶還是放棄了我們,把機會給了國外零部件企業。”吳映雪不無遺憾地說。
同樣一套活塞環,國內外的產品價格可以相差一倍。其實,國內產品的性能完全可以滿足主機廠的需要。“對于本土零部件企業,我們需要主機廠給予更多機會證實我們的產品值得信賴的。” 吳映雪告訴記者,“即將簽的一個訂單,就是源于一次難得的機會。”
據了解,儀征雙環的這個客戶是一家合資企業。儀征雙環憑借自己與對方有多年合作的經驗,向對方贏取了一次1000小時的臺架試驗。“結果證明,我們的產品質量比其原供應商的還好。”談起這件事,吳映雪有些興奮。他告訴記者:“現在,企業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國內外同類產品進行追蹤、分析,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研發產品。”
吳映雪認為,目前國內外汽車零部件企業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產品和研發兩個方面。他認為,在活塞環行業,產品的差距正逐漸縮小,差距多體現在研發力量、研發理念和企業的管理、制造流程上。他說:“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時間和人才去追趕。”
“我們應該像國家實施‘863計劃’一樣,在我們已經落后的領域,不要著急;在先進的領域,我們要緊跟。我們也許一下就趕上了。”吳映雪說。
儀征雙環*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似乎在驗證了這一點。據了解,在儀征雙環與美國亞新科集團合資后,美方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儀征雙環自主研發、自主品牌的本土優勢得到了有效融合,雙環產品銷量持續增長,不僅在國內市場上遙遙*,而且確立了“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把“為國際化大客戶供貨”上升為公司的重要發展戰略,確立了“全員國際化意識”。迄今為止,儀征雙環已經與福特、康明斯、PSA等多家跨國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加速向全球采購體系靠攏。
擁有儀征雙環63%股份的亞新科不僅將上億元利潤分成留在企業用于滾動發展,而且與儀征雙環攜手向上游挺進。雙方合資1200萬美元興建毛坯年產量超過億片的鑄造加工中心于今年6月投產,預計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5億片。
在儀征雙環控股方美國亞新科集團再三追加投資的同時,儀征雙環多年的技術合作伙伴日本活塞環株式會社(NPR)到儀征組建了日環汽車零部件制造公司,總投資2970萬美元,主要從事高性能鋼質鋼帶環、鑄鐵環的生產,年產量超過2000萬片,目前已與豐田、日產等日系品牌形成批量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