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年,汽車業從原來的"*讓人擔心"的產業變成了今天的支柱產業,而汽車零部件也隨之實現了持續快速的增長。誘人的市場引來了無數跨國零配巨頭紛紛到中國試水,但是,繁榮的背后是零部件行業面臨的諸多壁壘及挑戰。
增速明顯
汽車業"井噴式"增長,帶動了零部件行業的迅速發展。
據統計,2002年我國零部件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247.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6.3億元。零部件出口額不含發動機出口為22.1億美元,占當年出口總額33.6億美元的73.2%,而整車出口額僅占當年出口總額的7.4%。2002年汽車零部件不含發動機出口比上一年增長35.41%。
200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達300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39億元,同比增長46.86%。汽車零部件出口達43.1億美元,增長32.1%。
2004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配套規模達到4400億元。
2005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實現銷售收入4035億元,占汽車工業總銷售收入的33.9%;利潤總額236億元,占總額的44.9%。從2000年-2005年,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的利稅總額年均增長20.55%。2005年,汽車零部件出口達89.47億美元,同比增長22.82%。
根據商務部的規劃,2006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總額將超過200億美元,到2010年這一總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贊峰表示,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正呈五大趨勢發展:企業加劇分化、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政策環境有利于零部件產業發展、自主品牌培育促使核心競爭力提升、中國成為世界零部件制造中心。
出口堪憂
隨著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面臨來自國外的貿易壁壘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2001年,加拿大和美國就展開了對中國的汽車擋風玻璃的反傾銷調查;2003年,加拿大的SPI公司提起針對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生產的汽車油箱的反傾銷申訴;2004年,秘魯、印度和土耳其同時對中國輪胎進行了反傾銷調查。
今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更是頻頻被"反"。1月,烏克蘭跨部門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決議,決定對來源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第三國的進口滾珠軸承發起反傾銷調查;5月和7月,巴西汽車零配件業主工會連續兩次要求巴西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電瓶、汽車軸承等零配件采取"特保措施";8月,埃及貿工部反傾銷局發布公告稱,已經接受當地企業的書面申請,對進口自中國的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反傾銷案發起新一輪的復審調查……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我國零部件出口之所以在國外頻頻遭遇反傾銷,*根本的原因是產品價格低廉。另外,也有專家指出,我國零部件出口企業較為分散,大部分規模小,出口局面散亂。
為此,國家有關部門表示,我國將加大對汽車零部件產業預警模型和評價系統的建設,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的產業預警結合起來,建立一套預警模型和評價系統。運用貿易救急措施和其他各項國際通行規則,來發展和保護我國的汽車產業,包括零部件產業。
喜憂參半 發展幾何
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在國外遭遇貿易壁壘的同時,國內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也迫于國外壓力,不得不緩期兩年實施。
看來,中國的汽車零部件行業一直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爭端一步步發展,有得也有失。
而在業內專家的眼中,零部件業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據了解,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廠點過多、過亂,假冒偽劣現象大量存在;地方保護現象嚴重;零部件產品自主開發能力較差;開發費用投入少。
此外,我國零部件企業也存在規模小、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為此,有專家建議,本土零部件企業應以技術、服務、成本為核心,著力形成零部件企業適度的規模化、有特色的專業化和低成本的綜合競爭實力,發展高新技術、電子技術,在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配套方面,積極開展與有國際優勢的零部件公司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