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等商品資源豐富的亞洲國家來說,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使得它們保持了出口的強勁增勢;中國的旺盛需求或將拉動亞洲部分經濟迅猛發展的國家,從而有助于緩解美國與西歐經濟困境給它們帶來的沖擊。
但并非所有國家都能從中受益。對新加坡與菲律賓等以電子產品出口為主的亞洲國家來說,美國經濟放緩帶來的沖擊正開始逐漸顯現。
受商品價格連創新高推動,許多亞洲國家的出口額都較上年同期出現了明顯增長;在這背后,中國對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功不可沒。例如,馬來西亞本周公布的4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飆升了21%,當月印度出口更是增長了31.5%。一些經濟分析師認為,盡管食品與燃料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日益令人擔憂,但這種良好的出口表現將有助于亞洲國家在中短期內繼續保持良性增長勢頭。
馬來西亞周二公布了4月份出口數據。從數據可以看出,通過將石油、天然氣、棕櫚油等重要商品資源出售給中國、日本與韓國等亞洲制造業中心,擁有豐富商品資源的國家仍然財源滾滾。當月馬來西亞棕櫚油(用于食用油與生物柴油)出口額較上年同期暴漲了71%,原油與天然氣出口則分別增長了53%與26%。當月馬來西亞電子元件出口額也增長了12.5%,這部分產品約占馬來西亞出口總額的39%。
ING Financial Markets亞洲研究部門主管蒂姆•康登(Tim Condon)認為,很明顯中國的棕櫚油進口一直是馬來西亞出口的主要推動力;得益于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其貿易伙伴才維持了強勁的出口增勢。
與此類似,泰國4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8%,主要受大米與其他農產品價格飆升的推動。印尼3月份出口額創119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棕櫚油毛油價格上漲的推動。印尼是全球*大的棕櫚油毛油生產國。印尼還出口天然氣、煤炭等礦產以及木材產品。印尼4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上揚了23%。
上述出口強勁增勢的背后,來自中國的需求仍然是主要的推動力。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快的國家。盡管受到美國經濟放緩以及中國政府緊縮舉措的影響,今年*季度中國經濟仍較上年同期增長10.6%。為了延緩經濟過快增長,遏制通貨膨脹壓力,中國政府采取了從緊的貨幣政策。
甚至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受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日本經濟*季度較上年同期增長3.3%,主要得益于向中國出口的工業品與零部件的增加。但經濟學家對此警告稱,*近幾周此類出口已經開始顯現出放緩的跡象。
廣告印度的出口表現同樣出色;繼3月份出口增長27%之后,印度4月份的出口又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1.5%。面臨美國需求放緩的沖擊,印度企業轉戰歐洲與中東等新市場,為其珠寶、紡織品與成品油打開了銷路,從而成功維持了出口增勢。中國也逐漸成為印度的主要貿易伙伴,在印度出口總額中占到了8%左右。
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駐新加坡的亞洲經濟學家羅伯特•普賴爾-萬德斯福德(Robert Prior-Wandesforde)在本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顯而易見,至少從出口額來看,印度是亞洲又一個出口增長加速的國家,其出口并沒有如近月來多數人所擔心的那樣出現放緩。他表示,這進一步表明,美國經濟疲軟并不是亞洲出口增長的災難,更不會給整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帶來嚴重沖擊。
然而,亞洲各國仍然面臨著一些棘手的經濟問題,尤其是燃料與食品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壓力日益沉重,以及美國需求放緩的問題。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影響。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周三公布了其半年一次的經濟展望報告。該組織在報告中預計,幾乎所有的新興經濟體都會出現增長放緩,只有匈牙利會從其2007年的低迷狀態中恢復。
總部位于巴黎的OECD預計,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今年可能會逐步放緩,主要受美國經濟狀況惡化的拖累。
實際上,菲律賓等一些亞洲國家已經感受到美國經濟放緩帶來的沖擊了。今年*季度,菲律賓GDP較上年同期增長5.2%,增速明顯低于去年全年的7.2%。菲律賓政府因此不得不將2008年經濟增長目標從此前的6.3%-7%下調至5.7%-6.5%。
經濟學家指出,菲律賓經濟疲軟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出口增長放緩,尤其是對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電子元件出口;更為重要的是,菲律賓缺乏棕櫚油這樣的重要商品,也缺少可以從中國等亞洲主要制造業國家受益的商品相關產業。
菲律賓國家經濟統計部門負責人羅慕洛•維羅拉(Romulo Virola)上周公布經濟增長數據時對記者表示,在經歷第四季度令人驚喜的良好表現后,菲律賓經濟終于在油價上漲與美國經濟放緩的壓力下開始走軟。
新加坡4月份電子產品出口也較上年同期下滑了0.4%,當月不包括石油產品的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5.4%。